一不做,二不休

一不做,二不休

一不做,二不休:原意是要么不做,做了就索興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開頭,就索性做到底。語出唐·趙元一《奉天錄》卷四——光晟臨死言曰:‘傳語後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不做,二不休
  • 用法:作謂語、狀語、分句。
  • 解釋:形容下最後的決心
  • 相近詞破釜沉舟
基本信息,示例,成語故事,相關,

基本信息

一不做,二不休 (yī bū zuò,èr bù xiū)
英語翻譯:
1 .to carry the thing through, whatever the consequences; to stick it out; to do something by hook or by brook
2. in for a penny, in for a pound
諧語引申為,一不做(愛),二不休(妻)。
意思:用來形容冷漠的夫妻關係。丈夫對妻子無感情,只是為了完整的婚姻關係或者其他原因,而不離婚。

示例

1.到這地步,一不做二不休,我是打算拼一拼了。 ★茅盾《子夜》七
2. 他想一不做,二不休,把小龍方丟到廁所里,就象對付私生子一樣,把他沉沒在糞池裡去。
3.他的部將扈輒要他乾脆一不做,二不休,伺機"發兵反"。
4. 我既確信反動派不垮台,天無此理;解放軍不勝利,亦無此理;那末我這"超度亡靈"為生的交易,假如不沒落,當然更無此理!我為求生存,也應該動動腦筋,再迷戀過去,未免糊塗!我一不做,二不休,便立即脫下袈裟,換起了俗裝,經過幾次奔走接洽,我開始經銷醬油,同時又給另一公司傾銷糖果餅乾。

成語故事

唐代張光晟,京兆周至人,初為騎卒。安祿山叛亂時,朝廷名將哥舒翰兵敗潼關,帳下大將王思禮坐騎中流矢倒斃,處境危急。張光晟在騎兵陣中,下鞍把馬讓給王思禮。
思禮安全脫險,後來官拜河東節度使。他認為自己能有今日,全虧當初張光晟讓騎相救,便設法找到張光晟,和他結為兄弟。
還提拔他當“兵馬使”,委以心腹,並再三奏請朝廷,任他為“太常少卿”。就這樣,張光晟官兒越做越大。
唐德宗健中四年(公元783年),一支從涇原開赴前線的軍隊在京師長安譁變,德宗倉皇逃出奉天(今陝西乾縣)。變兵推立失權居家的太尉朱泚(cǐ)為帝,張光晟又依附朱泚,做了節度使。
朱泚建國號為大秦,自稱大秦皇帝,領兵進逼奉天,以張光晟為副將。
不料進軍並不順利,遭到唐將渾兼等人的堅決抵抗,圍城一個多月,始終未能攻克。
德宗派使者四出告急,一時各路勤王兵馬陸續趕赴奉天。朱泚加緊攻城,卻被城中暗鑿地道通出城外縱火,燒去雲梯等攻城用具,人馬大受損失。
朱泚探明德宗已召來李晟、尚可孤、李懷光、馬燧等軍援救奉天,只得連夜收兵,帶著張光晟頓回長安。
第二年,朱泚又改國號為漢,自號漢元天皇,委張光晟兼任宰相。此時李晟、渾兼等唐軍將領東西並進,已駐兵長安四鄰,屢敗朱泚叛軍。朱泚挑選精兵五千,交由張光晟駐屯在九曲一帶。
九曲與張光晟屯兵的東渭橋相距只有十餘里。張光晟眼看朱泚大勢已去,暗中派心腹與李晟取得聯繫,表示願意歸降朝廷。
李晟歡迎張光晟投降,同時揮軍大舉進攻長安,突入白華門。張光晟勸朱泚不要硬拼,趁早西奔涇州。朱泚便率領殘部萬餘人,由張光晟護送出城。
送走朱泚,張光晟回頭帶領餘眾向李晟投誠。李晟答應替他上表朝廷,奏請減罪任用。張光晟感激涕零,連連叩謝。
李晟每次舉行宴會,都邀張光晟出席,待如上賓。眾同僚對此大不高興,華州節度使路元光甚至當眾發作起來,指著張光晟的鼻子罵道:“我不能與反賊同席!”說罷,拂衣返營。
滿座不歡而散。李晟沒奈何,只得將張光晟軟禁起來,聽候朝廷發落。
不久德宗頒下詔書,認為張光晟罪不可赦,理應處死。李晟無力挽回,下令將張光晟斬首。
張光晟臨死嘆口氣說:“傳語後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意思是:除非不乾,既然幹了就索性乾到底。成語“一不做,二不休”,就是從“第一莫作,第二莫休”轉化來的。

相關

燈謎:閒遊;磨洋工;唱工不出力
歇後語:老大懶惰老二勤;扳倒葫蘆灑了油
押韻詞:七魄悠悠、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載舟覆舟、樂極則憂、月過中秋、萬古千秋、縲紲之憂、復餗之憂、敗筆成丘、斷齏畫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