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

哈伯特·西蒙

Herbert A.Simon一般指本詞條

也可譯作希爾伯特·西蒙或者赫伯特·西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伯特·西蒙(
  • 外文名:Herbert A.Simon
  • 國籍:美國
  • 職業:經濟學家
簡介,生平,突出貢獻,

簡介

哈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 1916-2001)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他的博士學位是政治學,他的諾貝爾獎是經濟學,他在計算機科學、心理學和哲學等領域也有突出的貢獻。他多才多藝,興趣廣泛,會畫畫,會彈鋼琴,既愛爬山、旅行,又愛學習各種外國語,能流利地說多種外語。

哈伯特·西蒙
作為科學家,他涉足的領域之多,成果之豐,影響之深遠,令人嘆為觀止。他和紐厄爾同獲圖靈獎,是因為他們在創立和發展人工智慧方面的傑出貢獻,當然是計算機科學家。但是西蒙在1978年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不言而喻是世界一流的大經濟學家。
1986年他又因為在行為科學上的出色貢獻而榮獲美國全國科學獎章(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1969年,美國心理學會由於西蒙在心理學上的貢獻而授予他“傑出科學貢獻獎”(Distinguished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Award)。

生平

哈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 1916-2001)1916年出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州密西根湖畔的密爾沃基,父親是位工程師,母親是位很有造詣的鋼琴家。西蒙從小就很聰明好學,在密爾沃基的公立學校上學時跳了兩級,因此在芝加哥大學註冊入學時年方17。1936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的學士學位,之後從事了幾年編輯和行政工作。1943年獲得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
他1943年在匹茲堡大學研究生院畢業時被授予的是政治學博士頭銜。西蒙自己在他1991年出版的自傳《我的生活模型》一書中這樣描寫自己:“我誠然是一個科學家,是許多學科的科學家。我曾經在許多科學迷宮中探索,這些迷宮並未連成一體。我的抱負未能擴大到如此程度,使我的一生有連貫性。我扮演了許多不同角色,角色之間有時難免互相借用。但我對我所扮演的每一種角色都是盡了力的,從而是有信譽的,這也就足夠了”。
還在上大學時,西蒙就對密爾沃基市遊樂處的組織管理工作進行過調查研究,這項研究激發起了西蒙對行政管理人員如何進行決策這一問題的興趣,這個課題從此成為他一生事業中的焦點。1936年他從芝加哥大學畢業,取得政治學學土學位以後,應聘到國際城市管理者協會ICMA(International City Managers’Association)工作,很快成為用數學方法衡量城市公用事業的效率的專家。在那裡,他第一次用上了計算機(當然還只是機電式的),因為他作為“城市年鑑”(Municipal Yearbook)的助理編輯,需要在計算機上對數據進行統計、分類、排序和制表。對計算機的興趣和實踐經驗對他後來的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
1939年,他轉至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負責由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的一個項目,這個項目是對地方政府的工作和活動進行研究。這期間,他完成了博士論文,內容就是關於組織機構如何決策的。經他的母校芝加哥大學進行評審與答辯後,被授予政治學博士學位。
1942年,在完成洛克菲勒基金項目以後,西蒙轉至伊利諾伊理工學院政治科學系,在那裡工作了7年,其間還擔任過該系系主任。1949年他來到他最後一個落腳點卡內基—梅隆大學,在新建的經濟管理研究生院任教。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成就就是在這裡做出的。20世紀50年代,他和紐厄爾以及另一位著名學者約翰·肖(John Cliff Shaw)一起,成功開發了世界上最早的啟發式程式“邏輯理論家”(1ogicTheorist)。邏輯理論家證明了數學名著《數學原理》一書第二章52個定理中的38個定理,受到了人們的高度評價,認為是用計算機探討人類智力活動的第一個真正的成果,也是圖靈關於機器可以具有智慧型這一論斷的第一個實際的證明。同時,邏輯理論家也開創了機器定理證明(mechanical theorem proving)這一新的學科領域。1956年夏天,數十名來自數學、心理學、神經學、計算機科學與電氣工程等各種領域的學者聚集在位於美國新罕布夏州漢諾瓦市的達特茅斯學院,正式把這一學科領域命名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西蒙和紐厄爾參加了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而且他們帶到會議上去的“邏輯理論家”是當時唯一可以工作的人工智慧軟體,引起了與會代表的極大興趣與關注。因此,西蒙、紐厄爾以及達特茅斯會議的發起人麥卡錫和明斯基(M.L.Minsky,1969年圖靈獎獲得者)被公認為是人工智慧的奠基人,被稱為“人工智慧之父”。

突出貢獻

他是全球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原本是講授政治學的教授,並自修數學、經濟(在1978年獲得諾貝爾獎)、管理、心理學等,而那個年代以「計算機仿真人類思維推理的程式」如此的想法吸引了Simon。就在1954年和Allen Newell研發出一種具有思維的電腦程式「邏輯理論器」,它以代數符號來進行邏輯公理的證明。爾後又發展出一套程式GPS(一般問題解決者),首先評估目標狀態與起始狀態間的差異,接著再考慮某些步驟,並測試是否會離目標狀態更接近,若否則回過來調整原先的步驟。這套GPS有兩項特徵:表征(representation)、訊息處理歷程(information processing)。表征即以某些特殊的符號來代表一些現象,透過如此的模擬,就可以把大腦神經的反應看成是圖像、文字、思考的表征。訊息處理歷程:透過一步一步的程式,將訊息作某些的調整,已達目標狀態。這兩項特徵提供心理學家更精細的心理歷程概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