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加尼克效應

齊加尼克效應

工作壓力導致心理上的緊張狀態,被稱為“齊加尼克效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齊加尼克效應
  • 含義:工作壓力導致心理上的緊張狀態
  • 避免措施:學會自我放鬆
  • 實驗人:齊加尼克
心理實驗,案例解析,避免措施,自我放鬆,娛樂半天,教學套用,

心理實驗

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曾作過一次頗有意義的實驗:他將自願受試者分為兩組,讓他們去完成20項工作。其間,齊加尼克對一組受試者進行干預,使他們無法繼續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務,而對另一組則讓他們順利完成全部工作。實驗得到不同的結果。雖然所有受試者接受任務時都顯現一種緊張狀態,但順利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隨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持續存在,他們的思緒總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擾,心理上的緊張壓力難以消失。一個人在接受一項工作時,就會產生一定的緊張心理,只有任務完成,緊張才會解除。如果任務沒有完成,則緊張持續不變。

案例解析

1888年,美國第23屆總統競選之日,候選人班傑明·哈里森(1833—1901年)很平靜地在等候最終的結果。他的主要票倉在印第安那州。印第安那州的競選結果宣布時已經是晚上11點鐘了,一個朋友給他打電話祝賀,卻被告知哈里森在此之前早已上床睡覺了。
第二天上午,那位朋友問他為什麼睡這么早。哈里森解釋說:“熬夜並不能改變結果。如果我當選,我知道我前面的路會很難走。所以不管怎么說,休息好不失為是明智的選擇。”
休息是避免齊加尼克效應的最明智選擇
休息是明智的選擇,因為工作會帶來壓力。哈里森明白這一點,但他也許不知道自己所要對付的,實際上是因工作壓力所致的心理上的緊張狀態。在心理學上,這種狀態被稱為“齊加尼克效應”。 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知識信息量的增加,作為“白領”階層的腦力勞動者,其工作節奏日趨緊張,心理負荷亦日益加重。特別是腦力勞動是以大腦的積極思維為主的活動,一般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是持續而不間斷的活動,所以緊張也往往是持續存在的。
在實際工作中,他們大多沒有時間完成一項工作,再去做另一項工作,而是往往幾項工作重疊在一齊來完成,往往形式上是上班了,實際上還在思考問題,大腦並沒有休息。諸如報刊的編輯人員在出刊之前的“八小時以外”的時間裡,仍然會考慮組稿、編排等情況;搞攻關項目的科研人員,研究課題經常會連綿不斷地呈現在眼前……,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醫務人員、工程師、作家身上,那些尚未解決的問題或未完成的工作,會像影子一樣困擾著他們。
有些壓力良性的,它讓我們振作。但更多的來自於我們感到自己無力控制的事物的壓力,則往往導致齊加尼克效應,使我們更疲勞。
這種長期用腦過度,精神負擔過重,引起能量減低而產生的疲勞是不能從休息中得到完全補償,久而久之,釀成了知識分子最常見的多發病之一的神經衰弱症
神經衰弱症是由於大腦的興奮和抑制功能失調,導致精神活動能力減弱,以容易興奮和迅速疲勞為特徵,其主要表現形式為易疲勞、頭痛、頭昏、失眠、多夢、記憶力衰退、精神不振等。
如果對快節奏的工作處理不當或不能適應,則易產生緊迫感、壓力感和焦慮感,久之可誘發心身疾病。因此,學會緩解心理上的緊張狀態應是現代人自我保健的一項重要內容。
從小就學習到了“十年磨一劍”、“一寸光陰一寸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梅花香自苦寒來”等成語諺語,對每箇中國人來說都如數家珍,並且歷代傳承。仔細分析這些話語,可以發現中國人是只注重時間,不注重效率的。換一種不雅的稱呼便是一種“磨洋工”精神。如果人生百年,時間一點點消耗在這樣的署往寒來當中,其實是一種慢性自殺。
常見到這樣一幅對仗工整、筆力遒勁的對聯懸於教室的醒目位置,就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從文學角度看本無可厚非,但作為至理名言,用以警戒後人卻有失當之處。作為一個健康完整的人,完全沒有必要在痛苦中生活。類似“鑿壁借光”、“十年寒窗”等刻苦求學精神只能說學習方法不對。
不應當去效仿什麼“鐵杵磨針,滴水穿石”之類的精神。而應當換一種角度去尋求更高效的學習方法。在“苦”中是不可能學到更高境界的。如果張三打了三天三夜麻將,我們絕對不能用“刻苦”來形容他,而是說他在娛樂。那么牛頓煮懷表,郭靖苦練“降龍十八掌”,在精神愉悅上,與張三打麻將是一樣的。那種達到忘我的至高境界,絕對是一種超凡脫俗的精神愉悅,但在常人的眼光看來,他們是一種刻苦精神。
然而,大家卻往往只關注“艱苦”的表象,而忽略了精神愉悅的實質,這是本末倒置。正是在這種忽略的背景上,那種慢性自殺似的“刻苦”行為在很多高尚的名義下大行其道,風靡全國。我們看一下現代的小學生,真可謂是“無絲竹之亂耳,有案牘之勞形”。孩子的探索求知的天性在這種桎梏至下一點點喪失,最後蕩然無存。
然而,正如學生必須要面對考試一樣,我們每個人還必須追求成功,追求那些屬於和不屬於我們的東西。問題的關鍵在於,應該怎樣去追求才能效率更高,才能不再痛苦,而變成一種人生的享受。
懷俄明州威爾遜市的傑克遜·霍爾壓力醫學學會行為醫學主任布魯斯·門羅認為,克服齊加尼克效應的訣竅就在於找到一種辦法,讓人們感到自己擁有某種程度的控制力,儘管目前實際上是不可能加以控制的。有時候,這意味著需要人為製造控制,比如走到盥洗室里沖廁所。
這種行為,或者其他看起來毫無意義的類似行為,能夠打破持續不斷的齊加尼克效應的循環,使得當前應激物所產生的影響分流到其他事務中。此類手段有助於將壓力導向可資利用的水平,在這個水平上,人們獲得控制感,將不良壓力轉為良性壓力。

避免措施

自我放鬆

腦力勞動者容易產生齊加尼克效應。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信息量的快速增長,腦力勞動者的工作量亦相應增加,工作節奏隨之加快。 由於腦力勞動是以大腦的積極思維為主的活動,其特殊性在於大腦的積極思維是持續而不間斷地活動,所以緊張也往往是持續存在的。諸如報刊的編輯人員在出刊之前,“八小時以外”亦仍然會考慮組稿、編排等情況;搞攻關項目的科研人員,研究課題經常連綿不斷地呈現在眼前……有時,那些尚未解決的問題或未完成的工作,會像影子一樣困擾著你。醫務人員、工程師、作家等都有此體會。
學會自我放鬆學會自我放鬆
緊張的工作節奏和各種競爭,使腦力勞動者易於產生緊迫感,壓力感和焦慮感,若處理不當或不能適應,則對很多心身疾病的發生髮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腦力勞動者必須學會自我心理調適,緩解精神上的緊張狀態。
一、縮短工作時期 提高八小時內工作效率。
每完成一項工作任務可謂是一個周期,當你攻克了某個難關,或完成了一件重要工作,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時,心情會豁然開朗,愉悅之情油然而生,這種完成任務後的歡愉對機解心理緊張、促進身心健康是極其有益的。
學會自我放鬆
在高度緊張之時,應力求降低應激的閾值,給自己以"減壓政策"。無論工作多么繁忙,每天都應留出一定的休息、“喘氣”的時間,抽空散散步,活動活動筋骨,儘量讓精神上繃緊的弦有鬆弛的機會。
要科學地安排工作、學習和生活,實事求是地制定工作計畫或目標,並適當留有餘地。對待事業上的挫折不必耿耿於懷,亦不要為自己根本無法實現的"宏偉目標"而白白地耗盡心血,弄得精疲力盡。
三、“精神勝利法”。 魯迅筆下的阿Q常用“精神勝利法”自我解嘲,對現代人亦不無裨益。這種“精神勝利法”實質上是一種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是由本人的認知、言語、思維等心理活動來調節和改變身心狀態的心理過程。運用積極樂觀的自我暗示法能化被動局面為主動局面,收到特殊的調節效果。
四、養成體育鍛鍊的習慣。 每天可安排一小時,根據自己的情況靈活掌握。鍛鍊項目可選擇跑步、快走、太極拳、廣播體操、球類等等。體育鍛鍊對於腦力勞動者來說,既可放鬆身心,又能增強體質。
五、培養一項以上業餘愛好。 腦力勞動者的業餘愛好可作為轉移大腦“興奮灶”的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有效地調節大腦的興奮與抑制過程,進而消除疲勞,改善情緒,從緊張、乏味、無聊的小圈子中走出來,進入一個生機盎然的境界,業餘愛好的內容是廣泛的,諸如琴棋書畫、養鳥養魚、花卉盆景、寫作、旅遊、垂釣等等。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適當“投資”,最好養成習慣,以緩解緊張感。
六、講究心理調節。 既然壓力是客觀存在的,就應以積極的態度去對付它。將焦慮、煩惱等劣性情緒強行積鬱在胸顯然不妥。心情不好時,應儘量想辦法"宣洩"或轉移,如找知心朋友傾訴,一吐為快;或出去走走,看電影電視等。困難時要看到光明面,失敗時要多看自己的成績,要有自信心。這樣有利於理清思路,克服困難,走出逆境。

娛樂半天

娛樂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對緩解心理壓力十分有益。

教學套用

齊加尼克效應
“齊加尼克效應”是指對某項未完成的工作不忍丟下而表現出更大熱情的現象。心理學研究者齊加尼克曾做過這樣的實驗:他讓一個叫貝士的人連續去做一些工作,其中有些工作一次完成,而另一些工作則在中途強迫停止。實驗結束後,齊加尼克讓貝士回憶自己所做過的工作名稱,結果發現,貝士首先回憶到的並不是那些已經完成的工作名稱,而是那些被中止未完成的工作名稱。那些被中止未完成的工作名稱,貝士不僅回憶得快,而且回憶得又多又準。 “齊加尼克效應”對於物理教學工作有著一定的指導作用。如果在物理教學中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不失時機地套用“齊加尼克效應”,對於激發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加深對物理問題的理解,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齊加尼克效應齊加尼克效應
適可而止,留給學生想像的空間
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適可而止的結局可以留給讀者想像的空間,從而給讀者以美好的瑕想。物理課堂教學也是如此,不要任何情況都是教師來“包場”。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往往會這樣,總怕自己沒有講清楚,於是在課堂上面面俱到、傾其所有,把自己所知道的、能考慮到的,全部“無私”地“奉獻”給學生,總認為這樣心裡才踏實,才對得起學生。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如果什麼都“一包到底”,什麼都讓學生“一覽無餘”,讓學生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物理“生活”,到頭來只會培養出“飽食終日、無所思事”的低能兒,對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能力是極為不利的。要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認真做好“導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恰到好處地“點到為止”,讓學生有一個思考的餘地、想像的空間,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學習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後,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根據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去總結有關規律和套用;學習了平拋運動的有關規律後,可以讓感興趣的同學用類似的分析方法去研究斜拋運動的有關規律;在分析了串聯電路的有關規律後,就可放手讓學生討論、分析並聯電路的有關規律。在物理習題的教學中,也不需要從頭一直講到底,分析到一定的時候就可“剎車”,讓學生接替你的“工作”,要知道“百聞不如一見”,而“百見不如一做”。當然,講到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剎車”,卻很有講究,其“火候”一定要恰到好處:“火候”不到,“剎車”太急,學生則無法進行正確的“想像”;“火候”過了,“謎底”已基本揭曉了,則又沒有“剎車”的必要了。至於這“火候”如何掌握,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摸索和研究才行。
二、製造懸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說、電影等文學作品之所以引人入勝,就是因為它有一波三折的情節和扣人心弦的懸念。“懸念”是一種欲知不得、欲罷不能的心理。懸念的構成,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心理期待和急切的探究欲望。根據課題需要,巧妙設定一些“懸念”,能使學生對所學對象產生“疑而不解,又欲解之”的強烈求知慾望,這種活化了的認知潛能,能激發出極大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感知學習對象,集中注意力,豐富想像力,思維處於能動和活躍的狀態。在物理課堂教學中也要善於製造懸念,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在新課引入時,可用一些較為新奇的實驗或故事製造出懸念。比如在講授“物體的導熱性”這一內容時,我在引入課題前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將一塊手帕用手捏緊,然後用打火機去燒手帕,結果燒了一會竟然沒有把手帕燒破。這是為什麼呢?學生紛紛議論起來。這時我笑了笑,從手帕中取出一枚硬幣來,問學生道理何在。這時學生更是來了興趣:有的說是硬幣把火“吃掉”了,有的說是硬幣起了降溫作用,也有的仍在那兒搖頭……,總之,這一有趣的現象已產生了“懸念”,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這時再引入課題,分析原因,就一定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欲擒故縱,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人往往有一種逆反心理,有時候“欲擒故縱”反而會產生更好的效果。本人在教學過程中曾做過試驗,如果你在課堂上聲嘶力竭地強調所講內容是如何如何的重要,學生也許習慣了,所以他們不一定就如你所願,真那么重視;相反,有些問題教師在課堂上講:“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基礎較好的同學課後可以思考。”學生往往反而會反映出較高的熱情,課後提問的較多,掌握的情況也比較好。學生一方面受好奇心驅使,心想“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問題呢?”從而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另一方面,學生一旦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了這個問題,心中自然會產生一種自豪感,從而增強了學好物理的自信心,而自信心對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通過自己認真思考過的問題,往往印象也特別深刻。搞“題海戰術”是肯定學不好物理的,那是不是不做作業就能學好物理呢?當然也不行。我在教學中,故意少布置一些作業,而且把作業分為“必做”和“選做”兩部分,結果發現除極少數學習特別不自覺的學生以外,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把選做的作業完成。當然,要達到這一點,必須要有三點保證:1、時間上“保證”,作業不能太多太濫,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完成;2、難度上“保證”,作業有一定的難度,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得到”,太簡單的問題會使學生感到枯燥,嘗不到學習的樂趣,而太難的題目則會使學生產生高不可攀的心理,從而失去物理學習的興趣;3、質量上“保證”,選題時,要儘量找一些比較典型的、立意較新的、有一定趣味的題目。另外,當一個問題從一方面考慮總是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妨從另一方面去思考,另闢蹊徑,常會使人茅塞頓開,獲得意外的成功。因此,在物理教學中也常常需要這方面的指導。要讓學生看清問題的實質,有時,表面上看好像應該用方法A來解決的,實際上卻應該用方法B來解決。所以頭腦一定要有“條條大路通羅馬”這一思想,這對啟發思維、拓寬思路是非常有益的。
設定悖論,在“上當”中悟出真諦
悖論,又叫佯謬。是指從某一觀點、原理出發,合乎邏輯地導出錯誤的結論。不少學生之所以感到物理難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被物理學中一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佯謬所困擾。人們對“上當”的事情往往印象較深,因此,我在物理教學中常常故意設定一些佯謬,讓學生“上當”。如在講完萬有引力定律後,教師可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公式,可以看出萬有引力與物體的質量和物體間的距離有什麼關係?學生會很輕意回答出來;這時你話鋒一轉,當一個物體放在地球的中心處時,即r→0時,地球對該物體的萬有引力為多大呢?學生自然會輕鬆地回答:根據公式可知當r→0時,F→∞。這時教師可以從物理的角度進行分析,發現在地球中心處,地球對物體的萬有引力應該為零,而不是無窮大。那為什麼會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呢?學生的學習熱情立即高漲。這時教師再提醒學生思考萬有引力定律的適用條件,當r→0公式是不是仍然適用呢?學生這才會恍然大悟。通過這樣在課堂上悖論的設定,克服了物理教學中千篇一律、死板空洞的說教。悖論的產生,使學生進入“山重水複”之中;悖論的解決,又使學生到達“柳暗花明”的境界。通過悖論,使學生在“上當”中感受物理天地的樂趣;通過悖論,使學生在“上當”中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通過悖論,使學生在“上當”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齊加尼克效應”在物理教學中的套用還遠不止這些,這有待於廣大同仁進一步的探究和挖掘。同時,在具體的套用過程中也應靈活掌握、適可而止,如果套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則會妙筆生花、妙趣橫生,否則則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