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遠緣雜交

魚類遠緣雜交

《魚類遠緣雜交》是201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少軍。

基本介紹

  • 書名:魚類遠緣雜交 
  • 作者:劉少軍 
  • ISBN:978-7-03-042069-5 
  • 類別:理論專著/研究生教育
  • 頁數:358
  • 定價:208.00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月出版
  • 裝幀:精裝
  • 開本:16開
  • 版本:第一版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總結了作者所在實驗室二十多年在魚類遠緣雜交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系統闡述了遠緣雜交形成不同倍性魚的共性規律,比較研究了不同倍性魚的生物學特性,揭示了異源和同源四倍體魚的可育性和異源三倍體魚的不育性,發現和系統研究了遠緣雜交魚產生不減數配子的重要繁殖生物學現象,系統闡述了遠緣雜交形成四倍體魚品系和二倍體魚品系在生物進化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證據,同時描述了不育三倍體魚在生產套用中的特點、優勢和實用價值。本書圖文並茂,尤其是許多彩色圖版都是真實的實驗結果,在系統描述和展示遠緣雜交和多倍體魚研究結果方面具有獨特之處。
本書可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從事生物學、動物學、遺傳學、水產學研究的研究人員和相應領域的研究生和本科學生參考使用。

目錄

序一序二
前言
第1章 動物遠緣雜交及多倍體生物研究進展 1
1.1動物遠緣雜交研究進展 2
1.1.1動物遠緣雜交概況 2
1.1.2魚類遠緣雜交品系的形成 6
1.1.3魚類遠緣雜交品系的遺傳變異特性 12
1.1.4魚類遠緣雜交品系的套用 17
1.2多倍體生物研究進展 18
1.2.1植物中的多倍體 19
1.2.2動物中的多倍體 21
1.2.3多倍體的發生 23
1.2.4多倍化的遺傳效應和基因表達上的變化 26
1.2.5人工多倍體育種 27
第2章 異源四倍體鯽鯉的形成 31
2.1異源四倍體鯽鯉的親本——紅鯽和鯉 32
2.1.1紅鯽的生物學特徵 32
2.1.2鯉的生物學特徵 32
2.2紅鯽(♀)×鯉(♂)雜交後代F1?F2?F3的生物學特徵 33
2.2.1鯽鯉F1的主要生物學特徵 33
2.2.2鯽鯉F2的主要生物學特徵 36
2.2.3鯽鯉F3的主要生物學特徵 40
2.2.4鯽鯉F2與其他魚的交配試驗 43
2.2.5鯽鯉F2產生不減數配子的意義 43
第3章 異源四倍體鯽鯉的基本生物學特徵 44
3.1異源四倍體鯽鯉的生長和發育 45
3.1.1異源四倍體鯽鯉的形態特徵 45
3.1.2異源四倍體鯽鯉的受精細胞學和胚胎髮育 47
3.2異源四倍體鯽鯉的倍性和育性 50
3.2.1異源四倍體鯽鯉的倍性 50
3.2.2異源四倍體鯽鯉性腺發育 52
3.3異源四倍體鯽鯉生殖細胞的減數分裂及二倍體配子的形成 55
3.3.1魚類生殖細胞的減數分裂 55
3.3.2異源四倍體鯽鯉進行減數分裂產生二倍體配子 56
3.4異源四倍體鯽鯉性別決定機制 61
3.4.1魚類性別決定的研究進展 61
3.4.2異源四倍體鯽鯉的性別遺傳方式 64
3.5異源四倍體鯽鯉群體形成在生物演化上的意義 68
3.5.1多倍化在進化中的作用 68
3.5.2異源四倍體鯽鯉形成為多倍體演化提供了直接證據 69
第4章 不育三倍體魚的基本生物學特徵 73
4.1異源三倍體湘雲鯽(鯉)的形成?形態和染色體倍性 74
4.1.1異源三倍體湘雲鯽(鯉)的形成及形態特徵 74
4.1.2異源三倍體湘雲鯽(鯉)的染色體倍性 75
4.2異源三倍體魚的不育機制和快速生長機制 77
4.2.1異源三倍體湘雲鯽(鯉)的不育性 77
4.2.2異源三倍體湘雲鯽(鯉)的快速生長機制 89
4.3異源三倍體湘雲鯽(鯉)的套用 92
4.3.1異源三倍體湘雲鯽(鯉)的養殖特性 92
4.3.2異源三倍體湘雲鯽(鯉)推廣套用 95
4.4異源四倍體鯽鯉與其他魚類交配形成的三倍體魚 95
4.4.1異源四倍體鯽鯉(♂)×金魚(♀) 96
4.4.2異源四倍體鯽鯉(♂)×紅鯽(♀) 100
第5章 異源四倍體鯽鯉產生的二倍體配子的雌核發育和雄核發育 104
5.1異源四倍體鯽鯉產生的二倍體卵子的雌核發育 105
5.1.1雌核發育二倍體鯽鯉克隆體系建立 105
5.1.2利用雌核發育二倍體鯽鯉克隆體系研製改良四倍體鯽鯉 111
5.2異源四倍體鯽鯉產生的二倍體精子的雄核發育 113
5.2.1人工誘導魚類雄核發育研究概述 113
5.2.2二倍體精子的雄核發育 115
5.2.3 雄核發育方法製備改良異源四倍體鯽鯉群體 120
5.2.4雄核發育魚的套用 123
5.3從改良四倍體鯽鯉中選育出改良二倍體鯽 123
5.3.1改良二倍體紅鯽?青鯽和花鯽的基礎生物學特徵 124
5.3.2新型高背型鯽形成的意義 128
5.4人工雙尾金魚的形成 130
5.4.1人工雙尾金魚的製備 130
5.4.2人工雙尾金魚的生物學特徵 131
5.4.3人工雙尾金魚形成的意義 134
5.5改良三倍體鯽的形成 135
5.5.1改良三倍體鯽的基礎生物學特徵 136
5.5.2改良三倍體鯽形成的意義 142
第6章 不同倍性魚生物學特徵比較 144
6.1不同倍性魚的血液組成及特點 145
6.1.1不同倍性魚類的血液組成及其血細胞特點 145
6.1.2異源四倍體鯽鯉血細胞的發生 152
6.2不同倍性魚垂體特徵的比較 157
6.2.1魚類腦垂體研究進展 157
6.2.2不同倍性魚垂體結構 160
6.2.3魚類HPG軸相關基因的研究及比較分析 164
6.3不同倍性魚的分子遺傳標記研究 175
6.3.1RAPD方法分析異源四倍體鯽鯉的遺傳特徵 176
6.3.2微衛星DNA方法分析異源四倍體鯽鯉的遺傳特徵 181
6.3.3基於ISSR的異源四倍體鯽鯉進化分析 183
6.4不同倍性魚線粒體基因組研究 186
6.4.1異源四倍體鯽鯉線粒體基因組的特點 187
6.4.2三倍體湘雲鯽的線粒體基因組的父系遺傳特徵 188
第7章 鯽魴遠緣雜交品系的形成及生物學特性 190
7.1鯽魴雜交F1中不同倍性後代的形成及主要生物學特性 191
7.1.1鯽魴雜交不同倍性後代的遺傳組成特徵 191
7.1.2鯽魴雜交F1中不同倍性魚的外形和食性特徵 196
7.1.3鯽魴雜交F1中不同倍性魚的生殖特性 198
7.1.4鯽魴雜交F1中不同倍性魚的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特性 202
7.2鯽魴F1中異源四倍體鯽魴的回交和雌核發育後代形成 211
7.2.1回交後代的形成及遺傳組成 211
7.2.2異源四倍體鯽魴的雌核發育後代的形成及遺傳組成 215
7.3同源四倍體魚品系的建立及生物學特性研究 218
7.3.1遺傳組成及變異分析 219
7.3.2外形特徵 221
7.3.3育性和精子大小 222
7.3.4同源四倍體魚品系的建立及其套用 224
7.4同源四倍體魚雄核發育研究及全雄性四倍體魚的製備 226
第8章 魴鮊遠緣雜交品系的形成及其生物學特性 227
8.1 魴鮊?鮊魴雜交品系的形成 228
8.1.1雜交親本介紹 228 8.1.2魴鮊?鮊魴雜交F1製備 228
8.1.3魴鮊?鮊魴雜交F2?F3的製備 229
8.2魴鮊?鮊魴雜交品系的生物學特性 229
8.2.1魴鮊?鮊魴F1?F2的倍性及核型分析 229
8.2.2魴鮊?鮊魴F1?F2的外形?食性特徵 232
8.2.3魴鮊?鮊魴F1?F2的育性檢測 234
8.2.4魴鮊?鮊魴F1繁殖力 235
8.2.5魴鮊雜交品系的套用 235
8.2.6魴鮊及鮊魴雜交品系的分子遺傳特徵 236
第9章 魴鯝遠緣雜交品系的形成及生物學特性 241
9.1不同倍性魴鯝?鯝魴的形成 242
9.1.1魴鯝F1?鯝魴F1的倍性檢測 242
9.1.2魴鯝F1?鯝魴F1外形特徵 245
9.1.3魴鯝F1?鯝魴F1的性腺顯微結構觀察和魴鯝F2的形成 247
9.2不同倍性魴鯝F1?鯝魴F1及其親本的遺傳關係分析 250
9.2.1不同倍性魴鯝F1?鯝魴F1的Sox-HMG box序列分析 250
9.2.2不同倍性魴鯝F1?鯝魴F1 5S rDNA重複序列分析 252
9.2.3不同倍性魴鯝F1?鯝魴F1線粒體全基因組序列分析 254
9.2.4二倍體?三倍體魴鯝F1精巢轉錄組測序分析 256
第10章 其他魚類遠緣雜交研究 258
10.1紅鯽(♀)×黃尾密鯝(♂) 259
10.1.1多倍體鯽鯝的形成及倍性檢測 259
10.1.2多倍體鯽鯝的外形特徵 261
10.1.3性腺顯微結構觀察 261
10.2紅鯽(♀)×翹嘴紅鮊(♂) 262
10.2.1不同倍性鯽鮊的形成及倍性檢測 262
10.2.2不同倍性鯽鮊的外形特徵 264
10.2.3性腺顯微結構觀察 265
10.3草魚(♀)×團頭魴(♂) 265
10.3.1草魴的形成及倍性檢測 265
10.3.2草魴及其親本的紅細胞核體積測量 268
10.3.3草魴及其親本的5S rDNA特徵 268
10.4鯉鯽品系的形成及生物學特性 270
10.4.1鯉鯽F1形成及倍性檢測 270
10.4.2鯉鯽F1外形特徵 272
10.4.3鯉鯽F1的性腺顯微結構觀察 272
10.4.4鯉鯽F2的形成 273
第11章 人工雌核發育研究 275
11.1人工誘導雌核發育魚類研究概述 276
11.1.1雌核發育誘導方法 276
11.1.2異精效應的發現及意義 278
11.1.3雌核發育二倍體的鑑別 278
11.2紅鯽?日本白鯽的雌核發育 279
11.2.1雌核發育紅鯽?雌核發育日本白鯽的形成 279
11.2.2雌核發育紅鯽?雌核發育白鯽的生物學特徵及套用前景 280
11.2.3異源精子(團頭魴精子)作為刺激源的優勢 281
11.3金魚的雌核發育 282
11.3.1人工雌核發育金魚的形成 283
11.3.2人工雌核發育金魚的意義 284
11.4團頭魴的雌核發育 285
11.4.1雌核發育團頭魴的研製 285
11.4.2雌核發育團頭魴的外形特徵 285
11.4.3雌核發育團頭魴的倍性和育性 286
11.4.4雌核發育團頭魴微衛星DNA分析 286
11.5性反轉鯽及全雌二倍體鯽和全雌三倍體鯽的製備 287
11.5.1性反轉鯽的製備 287
11.5.2全雌二倍體鯽的製備 289
11.5.3全雌三倍體鯽的製備 289
第12章 轉基因四倍體?三倍體魚 290
12.1國內外轉基因魚技術研究概況 291
12.1.1常用的轉基因技術 291
12.1.2轉基因魚類的研究 293
12.2轉基因四倍體鯽鯉 294
12.2.1“全魚”轉植基因的構建 294
12.2.2轉基因魚的體重及體長 295
12.2.3轉植基因的整合與轉錄 296
12.3轉基因三倍體魚 297
12.3.1轉基因三倍體鯉的獲得 297
12.3.2轉基因三倍體鯉的相關生物學檢測 298
12.3.3轉基因三倍體鯉性腺敗育及快速生長的分子機制研究 302
第13章 染色體倍性檢測?FISH原位雜交等生物學技術在魚類遠緣雜交研究中的套用 304
13.1人工催產?魚苗孵育技術 305
13.1.1 常見催產劑的種類及作用機制 305
13.1.2 催產的技術程式 305
13.2育性檢測技術 306
13.2.1 石蠟切片技術 306
13.2.2 電鏡技術 307
13.3染色體倍性檢測技術 307
13.3.1 PHA體內誘導腎細胞製片法 308
13.3.2 胚胎染色體製片法 308
13.3.3 流式細胞檢測細胞DNA含量 308
13.3.4 外周血細胞培養法製備染色體 309
13.4魚類分子遺傳標記檢測及其他輔助檢測技術 312
13.4.1 源於5S rDNA的FISH原位雜交方法的建立及套用 312
13.4.2 源於BAC文庫構建的FISH原位雜交方法的建立及套用 314
13.4.3 長片段PCR在異源四倍體鯽鯉基因擴增中的套用 316
第14章 不同倍性魚中的Sox-HMG DNA特徵 318
14.1分子標記概述 319
14.1.1遺傳標記 319
14.1.2分子標記 319
14.1.3DNA條形碼與生物系統學 320
14.2Sox基因家族概述 321
14.2.1性別決定基因SRY/Sry 321
14.2.2SOX/Sox基因家族 323
14.3基於Sox基因HMG盒保守序列的分子標記方法 328
14.4Sox-HMG分子標記與遺傳育種 332
14.4.1Sox-HMG分子標記方法與遺傳關係研究 332
14.4.2Sox-HMG分子標記方法的生物學機制 334
參考文獻 337
致謝 358
魚類遠緣雜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