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息牧河

養息牧河在遼、金、元時代名羊腸河,清初稱楊檉木河,原“與庫昆河匯,又南流入柳條邊彰武台門之西”入遼河。據考察1886年左右在彰武鎮北滿頭村附近改道往南,過兩家子鄉的長坨子村入新民市,始形成今之柳河,原養息牧河故道在彰武鎮北淤塞。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彰武縣建治後即於城東疏浚地河,使“匯歸養息牧河”。

基本介紹

簡介,規模,歷史人文,

簡介

養息牧河屬於遼河西岸支流。位於遼寧省北部。有五條支流均發源於彰武縣境內。按頭道河、二道河、三道河、地河、小地河自東向西排列。頭、二、三道河在二道河子鄉匯流後,繼續南流,至向家街村西南有地河和小地河相繼來匯,然後東南流經養息牧門入新民市匯入遼河。

規模

全長129公里,流域面積1861平方公里。流域面積內含低山、沙荒和平窪地區。河道比降為1.5—0.7‰,河槽寬70-350米。系常年河,有水庫、泡、沼多處。

歷史人文

清軍入關建都北京後,於1645年將彰武確立為皇家牧場,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又欽定此處為“三陵”即永陵、東(福)陵、北(昭)陵的牧養地,因彰武境內有一條養息牧河,遂稱之為“養息牧牧場”。這個牧場作為“三陵”的牧養地,有著一套嚴密的牧政,這套牧政持續了257年(至1902年),實際上從設縣到清末(1902—1912年),彰武依然繼續著皇家牧場的功能。作為皇家牧場,其主要功能就是專為“三陵”提供祭祀用品,為朝廷提供貢品。
在清朝,牧場很多,但能冠以“皇家牧場”的僅為三處,其中“養息牧牧場”受到了清朝皇帝特殊青睞。據《文史資料》記載,可稽考的就有4位皇帝——康熙、乾隆嘉慶道光,曾先後10餘次到養息牧、柳條邊東巡或狩獵。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