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蚜癭蚊

食蚜癭蚊

昆蟲名,為雙翅目,癭蚊科。主要分布於湖北等地區。寄主昆蟲為棉蚜,主要危害棉花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食蚜癭蚊
  • 拉丁學名:Aphidoletes abietis (Kieffer)
  • :動物界
  • :雙翅目
  • :癭蚊科
  • 分布區域:湖北等
  •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形態特徵,卵,幼蟲,雄蟲,雌蟲,蛹,生物學特性,

形態特徵

橢圓形,長0.33毫米,寬0.10毫米。桔紅色。

幼蟲

幼蟲紡錘形狀,橙黃色,長約2.50毫米,寬0.65毫米左右。頭部具觸角1對。腹部束節有2個突起.每個突起的端部著生4個角刺,呈上下、左右對角形排列,故從背面或腹面向下看,只能見到3個角刺。劍骨片叉狀,叉口較窄.叉端直向前方伸出。

雄蟲

觸角14節(基節2,鞭節12),念珠狀,比體長,著生一圈剛毛,剛毛的背面有2根極明顯的長毛,長度相當於此圈剛毛的2倍。腹部比雌蟲小,末端兩側有向上彎曲的攫握器1對,其上著生黃褐色幾丁質化的長鉤。

雌蟲

1.40-1.80毫米,棕褐色,全身密被黃色長毛。頭和口喙黃色,觸角黃褐色,複眼黑色,左右兩眼在頭頂完全癒合,為合限式,無單眼。前後胸很小,中胸發達,棕褐色。前胸橢圓形,膜翅透明,翅面密生細毛,翅後方基部緣毛較長。翅脈4條,即前緣脈、第一徑棘(末端達翅的1/3處)、徑脈總支(直達翅的端部,與前緣脈的端部相連線)、中脈的後支和肘脈合併為叉狀,此脈除基半部外,不太明顯。在中脈後支的上方有一條密集的毛紋。足細長,長度約為體長的2.60倍,基節棕色,腿節黑褐色,其餘淡黃褐色。雌觸角14節(基節2,鞭節12),念珠狀,比身體短,各鞭節基部膨大如瓶身,末端縮小成瓶頸,膨大部分著生兩圈剛毛,毛約等於一個鞭節之長。腹部呈橢圓形,共9節.第八、九節黃白色,第九節末端具瓣狀片1對,第九節可以伸縮於第八腹節內,故通常只能見到第9節末端的瓣狀片。

橙黃色,長約2毫米,寬0.64毫米.胸部背面前胸處著生1對較粗長的毛狀呼吸管,頭前還有1對短而細的白毛。

生物學特性

食蚜癭蚊以結繭幼蟲在蚜蟲的寄主植物周圍表土下越冬,於翌年3-4月間化蛹,羽化交配後.在有蚜蟲的雜草和木槿等早春寄主上產卵繁殖。4月上、中旬為第一代成蟲產卵盛期。5月上、中旬為第二代成蟲產卵盛期。5月中,下旬在棉田可以見到第二代食蟲癭蚊幼蟲捕食棉蚜,但這時在田外有蚜植物上發生數量較多。成蟲行動敏捷,飛翔迅速。多在有蚜蟲的葉片背面或嫩莖上產卵,每處產卵一般數粒,多至10餘粒。幼蟲孵化後.即捕食初生若蚜,長大後捕食成蚜,以口鉤鉤住蚜蟲的腹部或足等處,吸取體液。幼蟲老熟後,入土結繭化蛹,一般在6月以後種群數量減少。成蟲身體纖弱,對化學農藥特別敏感,抗高溫、乾燥及風雨的能力也較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