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時

顧時(1334-1379),字時舉,濠(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將領、滕國公。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顧時投靠明太祖,成為起義軍的一員,累積戰功升任元帥。其後參與了平定張士誠的戰爭。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隨徐達北伐元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濟寧侯。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隨傅友德征伐明夏。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隨李文忠征伐北元,以疲憊之軍戰勝北元軍隊,大振軍威。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鎮守北平。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去世,追封滕國公,謚襄靖。

基本介紹

  • 本名:顧時
  • 字號:字時舉
  • 所處時代:明朝初期
  • 民族族群:越人
  • 出生地:濠(今安徽鳳陽)
  • 出生時間:元至正四年(1334年)
  • 去世時間: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
  • 主要成就:南平明夏、北伐北元
  • 爵位:濟寧侯→滕國公(追封)
  • 諡號:襄靖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戎馬生涯,南征北戰,晚年生活,人物成就,親屬成員,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時任百夫長的顧時跟隨明太祖渡長江,後來累積戰功升任元帥。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顧時參與攻取安慶。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顧時參與攻取南昌、廬州。
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十月,顧時參與攻取泰州,同年升任天策衛指揮同知。

戎馬生涯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顧時跟隨平章韓政討伐濠州,守將李濟投降。又進攻升山水寨,顧時率小船圍著守軍的船轉,船上的守軍往下看顧時,譏笑他,十分懈怠。顧時趁機率壯士數人,大呼躍入守軍船中,守軍大亂,其餘的船隻競相逃跑。張士誠的養子五太子率軍前來援救,被薛顯擊敗,五太子投降。後顧時又跟從大將軍徐達平定吳地。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顧時隨徐達北征,在攻克山東的過程中屢立戰功。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顧時被任命為大都督府副使併兼同知率府事,並跟從大將軍徐達平定黃河南北。顧時奉命疏通水道,使舟師得以從臨清到通州通行無阻。八月,參與攻克元都,和諸將分守古北各個隘口。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顧時隨軍攻克了平陽、崞州、蘭州,並俘虜了王信等四十六位逃將。圍攻慶陽時,顧時駐紮在慶陽城北,慶陽守將張良臣率軍在慶陽城下耀武揚威,顧時領軍將其擊敗,俘虜了九位將領,張良臣從此不敢再出城作戰,後來慶陽城中糧絕,張良臣的部下開城投降。徐達率軍班師,但命令顧時擔任靜寧州經略,率騎兵擊退了賀宗哲。西邊得以全部平定。

南征北戰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顧時升任為大都督同知,封濟寧侯,允世襲,食祿一千五百石。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顧時任左副將軍,協助傅友德討伐明夏。顧時從興元出發,先後攻克階、文二城,後又在漢州打敗了明夏軍隊,接著攻克了成都。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顧時協助李文忠北征北元,分兵進入沙漠,不幸迷失了方向,糧食耗盡,又遭遇了北元軍隊,士兵因為疲乏都不能作戰,顧時於是率麾下數百人,躍馬向北元軍發動衝擊,北元軍隊敗退而去,顧時繳獲其輜重、糧食、牲畜而歸,軍威大振。

晚年生活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顧時隨徐達鎮守北平。
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顧時被召回南京。八月,增加一千石的俸祿。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顧時又被派往北京守城,同年因終日飲酒作樂,不談軍事,被朱元璋剝奪俸祿。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十一月,顧時去世,享年四十六歲,朱元璋停朝兩日。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二月,安葬於明孝陵北面的鐘山,朝廷追封他為滕國公,謚襄靖,牌位附祭於功臣廟。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胡惟庸案發,顧時位列胡惟庸黨朋之首,其子顧敬因此被殺,爵位也被削除。

人物成就

顧時參與了平定張士誠、攻滅元朝的戰爭,在圍攻慶陽時,他率領軍隊擊敗了守將張良臣,俘虜了張良臣手下的九位勁將;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和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顧時先後南征明夏、北伐北元,在南征明夏的戰爭中於漢州大敗明夏軍隊,攻克成都,立下大功,為明朝疆域的統一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親屬成員

關係姓名備註
曾祖
顧十四
追封睢寧縣子
曾祖母
王氏
氏封睢寧縣子夫人
祖父
顧文俊
追封武陵伯
祖母
林氏
武陵伯夫人
父親
顧賢
字道祥濟寧侯
母親
雷氏
顧賢妻、濟寧侯夫人
繼母
潘氏
濟寧侯夫人
妻子
李氏
濟寧侯夫人
長子
顧敬
金吾衛鎮撫,因胡惟庸案坐死
二子
顧英
因胡惟庸案坐死
三子
顧華
因胡惟庸案坐死
四子
顧秀連
因胡惟庸案坐死
長孫
顧琰
字子義,遷往四川
二人(不知姓名)
子孫
顧存志
靖錦將軍
子孫
乾隆時期翰林院編

人物評價

張廷玉等《明史》:①時倜儻好奇略,能以少擊眾,沉鷙不伐,帝甚重之。②諸將當草昧之際,上觀天命,委心明主,戰勝攻取,克建殊勛,皆一時之智勇也。及海內寧謐,乃名隸黨籍,或追論,或身坐,鮮有能自全者。圭裳之錫固足酬功,而礪帶之盟不克再世,亦可慨矣夫。
朱元璋:朕聞歷代之君,肇興王業,智慧型之士,多出鄉里,所以佐成大功,而親同骨肉也。咨爾顧時,生長濠梁,與朕同里,兵興以來,首從征伐,自攻南宿得滁、和,沒江而東,克姑孰,下溧陽,撫安建業,平定宣州、廣陵,由百夫長進升帥職,至取安慶而復南昌,皆預有功。江漢既清,廬州復捷,繼以泰州、海安之勛,命爾同知天策衛事。臨濠靖安,就委守御,從伐蘇湖,宣力尤著,俾進征中原。朕念爾初起之舊,十有七年之間,勳勞既多。
劉崧:公志氣倜儻、勇於有為,其始終榮寵,可謂異數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