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雲居寺塔及石經)

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

雲居寺塔及石經一般指本詞條

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鎮水頭村雲居寺內,是由佛塔和石經組成的一組文化遺存,佛塔最早的建於唐景雲二年(711年),是北京市目前最古老的一座唐塔,此外還有四座唐塔和一座遼塔。石經開鑿於隋大業年間(605~617年)結束於明代,前後延續1000多年。

通過歷代不同書法風格的石經,可以看出中國書法變遷的歷程。有些經版上出現的線刻佛、菩薩、天王、脅侍、飛天、花草等藝術形象,生動而豐富地表現了當時幽州地區民間藝術的風格。

1961年3月4日,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
  • 地理位置: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鎮水頭村
  • 開放時間:夏季8點半開門,冬季9點開門
  • 門票價格:門票40元
  • 保護級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年代:隋、唐、遼、金
  • 編號:Ⅲ—19
歷史沿革,主要建築,佛塔部分,石經部分,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址,交通,開放時間,票價,

歷史沿革

房山石經由隋靜琬(即智苑)發起,靜琬繼承其師慧思遺願,自公元605年~617(隋大業年間)開始刻造,634年(唐貞觀八年)刻《華嚴經》和嵌於雷音洞四壁的《維摩經》、《勝鬘經》等經石146塊,至639年(唐貞觀十三年),刻完《涅槃經》後靜琬圓寂。
繼承靜琬刻經事業的弟子可考者還有導公、儀公、暹公和法公四人。
唐開元年間,在皇室的支持下,靜琬的第四代弟子惠暹在雷音洞(石經堂)下辟新堂兩戶(即今第一、二洞),鐫刻石經。中晚唐時期,由於地方官吏支持和佛徒的施助,先後刻經100餘部,經石4000多塊,分藏九洞之中。五代戰亂時期,石經的刻造陷於停頓。從遼代開始續刻。
據1058年(清寧四年)趙遵仁《續鐫成四大部經成就碑記》載,涿州刺史韓紹芳曾清點石洞中的藏石經數量:自1027年(太平七年)至1057年(清寧三年),持續鐫造《般若經》80卷,計碑240塊;刻《大寶積經》1部120卷,計碑360塊。此就所刻般若、寶積二大部經而言。實際上依石經拓片題記看,僅道宗自1056年(清寧二年)至1093年(大安九年)的30餘年間所刻石經,應是161部,656卷,經石(缺佚除外)約1084塊。
此後有僧通理繼續刻有佛經44帙,小碑4080通(片)。其門人善銳、善定在1118年(天慶八年)於雲居寺西南角,穿地為穴,將道宗和通理所刻石經埋藏其中,
並造壓經塔。其後通理弟子善伏等又有續刻。金代續刻石經始於1132年(天會十年)。後1136年(天會十四年)有燕京圓福寺僧見嵩續刻《大都王經》1帙(10卷);1138年~1149年(天眷元年至皇統九年)間,有奉聖州(今河北涿鹿)保寧寺僧玄英暨弟子史君慶、劉慶余等續刻密宗經典39帙;1149年~1190年(皇統九年至明昌初年),有金章宗的皇伯漢王、劉丞相夫人、張宗仁等續刻阿含等20帙。
此外還有不知名的刻經者所刻《金剛摧碎陀羅尼經》、《大藏教諸佛菩薩名號集》、《釋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羅尼集》等。金刻石經,除《大教王經》藏於東峰第三洞外,余均埋於壓經塔下地穴內。
元代石經的鐫刻又告停頓。明代朝廷修葺雲居寺和石經山,萬曆、天啟、崇禎年間,有吳興沙門真程勸募京官居士葛一龍、董其昌等續刻石經。計畫有《四十華嚴》、《法寶壇經》、《寶雲經》、《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梵網經》、《阿彌陀經》等十餘種。因原有石洞均已藏滿封閉,故另在雷音洞左面新開一小洞,砌石為牆,將所刻經碑藏入,著名書法家董其昌為題“寶藏”二字,俗稱“寶藏洞”(第六洞)。雲居寺的石經刻造,至此結束。據近年統計,石經山九個洞內和洞外共藏石經1.4萬餘塊。

主要建築

佛塔部分

  • 唐塔
雲居寺的唐塔有五座是七檐式,兩座是單檐式,分別座落在寺內和對面的石經山上。在北塔四角的四座方形小塔,是七檐式唐塔。這些塔為方形,高4米有餘,塔頂為重檐七層,所以又稱七級浮屠塔。其中西北角的小唐塔,建於景雲二年即公元711年,是北京市目前最古老的一座唐塔;東北角是開元十年唐塔,塔門朝北,兩旁 兩尊力士雕像分列左右,肌肉突兀,相貌威武剛健。龕內正面浮雕一佛二協待像,為盛唐風格。東西兩壁分別雕有供養人像,其中有高鼻深目,豐髭重須的胡人形 象,反映了當時幽州地區政治格局和民族團結的關係。塔檐輪廓線刻,刀法圓熟流暢,造形生動傳神,生於深海的海葵花被雕刻的十分精美,尤其是四腿騰空的奔象,弛鹿極度誇張,全身充滿動感。
  • 遼塔(北塔)
雲居寺標誌建築物北塔,34.2米,磚瓦結構,建於遼代,塔剎及塔身由相輪、覆缽、樓閣式構成鐘、鼓、樓形外觀,塔基是八角形須彌座,在束腰周圍雕有表現遼代樂舞人等,反映出了遼代文化遺風,為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等文化藝術提供了實物資料。在北塔下部的八面基座 上一共鑲嵌了176塊佛像磚,佛像磚上,每一塊都有“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的偈語。
  • 三公塔 
北塔北側的三座古塔,自北向南分別是圓通、了塵、雲光師徒兩代,三位雲居寺清代主持的墓塔,所以又稱三公塔。三座墓塔的建築風格屬於喇嘛塔,每座塔身上均有塔銘,塔銘記載了三位主持在清代對雲居寺的修復工作做出的卓越貢獻,後人為了紀念他們的功德,建了三座墓塔。
唐塔和遼塔唐塔和遼塔

石經部分

石經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經”。這部石經始刻於公元605年,創始人為隋末高僧靜琬。刻經事業歷經隋、唐、遼、金、元、明六個朝代,綿延1039年。現發現完整的大小經版共14278塊,計佛經1122部、3572卷,鐫字總量達3500多萬字。房山石經分兩地保存,有4196塊存放在石經山九個藏經洞內,有10082塊存放在石經地宮中。房山石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極其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享有“國之重寶”、“石經長城”的美譽。
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雲居寺塔及石經)

研究價值

明清以來,房山石經引起學者的廣泛關注。明代周忱,清代查禮石景芬葉昌熾等的遊記和著述中,都曾介紹了它的價值。但僅從碑刻書法著眼,很少從佛教角度研究。1956年起,中國佛教協會開始進行全面整理與拓印。這些經碑,對校勘木刻經本的錯訛,是可貴的實物依據。有些刻經題記還保存有唐代幽州、涿州地區的行會名稱和政治、社會、經濟情況,對研究當時華北社會狀況有參考價值,同時也是研究古代金石、書法藝術發展的重要資料。
《房山石經》集聚多重價值於一身,彌足珍貴,主要體現在:首先,從《房山石經》的學術價值來說,它是校勘歷代木刻藏經字句脫誤的最好版本。據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守泰撰《山頂石浮圖後記》記載,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唐玄宗第八妹金仙公主奏請唐玄宗賜大唐新譯經4000餘卷,送往石經山作為刻經底本之用,而且是由當時的佛教版本目錄學專家、長安崇福寺沙門智升親自護送。這一年正是智升撰述開元大藏經的目錄《開元釋教錄》完成之年。所以這4000餘卷用作刻經底本的賜經,就是早已佚失不存的《欽定開元大藏經》,而《房山石經》的唐刻部分保留了這部唐代宮廷大藏經的原貌。
從《房山石經》的文化價值來說,絕大部分的石經鏤刻技術精湛,書法秀麗嚴謹,不僅是最有價值的文物,而且也是我國書法和雕刻藝術的寶庫之一。通過歷代不同書法風格的石經,可以看出我國書法變遷的歷程。有些經版上出現的線刻佛、菩薩、天王、脅侍、飛天、花草等藝術形象,生動而豐富地表現了當時幽州地區民間藝術的風格。
再次,石經經文後附刻有約6000則施刻人題記,反映了當時幽州、涿州、范陽等十餘州郡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和工商業發展情況。在施刻人中,有不少是歷代的文武職官。他們的職稱和官銜,有的可補史籍記載之缺,有的可和史籍相互印證。題記中所附施刻人的籍貫和居住地的城市、村鎮、城坊等的記錄,為研究古代幽、燕、涿等地區的政治區域規劃,提供了十分有用的資料。

保護措施

1961年3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名單,把房山雲居寺和石經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對石經進行保護。
20世紀90年代,在原址上改建了一座現代化地宮,面積達400平方米,底板、側牆和頂板均採取了防水設施,室內空氣置換為純度達99%的惰性氣體,溫度保持在25攝氏度。
1999年9月9日,在舉行了一場盛大的佛教儀式後,雲居寺石經重新回藏地穴。回藏並不意味著與世隔絕,人們依然可以通過參觀廊的大玻璃瞻仰地宮裡的石經。
2014年9月9日,歷經五年的修復,雲居寺地標“南塔”終於復建完工。2014年9月9日上午,雲居寺舉行南塔落成觀瞻儀式。由於是全國首例復建古塔,沒有先例可循,唯一的依據就是老照片。經過8次方案修改和5年艱苦復建,雲居寺南塔恢復了民國時舊貌。

旅遊信息

地址

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鎮水頭村

交通

雲居寺距離市區70公里,沿京石高速到京周路下高速,向周口店方向行駛8公里左右,上京昆高速,再走20公里,到雲居寺路下高速,再走6公里左右就到了目的地。

開放時間

夏季8點半開門,冬季9點開門

票價

門票40元,60歲以上半價優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