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海寶塔

銀川海寶塔

銀川海寶塔位於銀川市興慶區西北部的海寶塔寺,是寧夏始建年代最古老的佛教建築,為我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該塔是一座方形九層十一級樓閣式磚塔,通高 53.9米,歷史上曾多次維修,是寧夏的重要旅遊景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銀川海寶塔
  • 地理位置:銀川市興慶區
  • 高度:53.9米
  • 屬性: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概述,歷史傳說,塔情詳述,風雨經歷,

概述

海寶塔寺,是我國開放的重點佛教寺院之一,位於銀川市興慶區西北部。寺院中的海寶塔,是寧夏始建年代最古老的佛教建築,為我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銀川海寶塔

歷史傳說

海寶塔寺,清末民國初稱“海寶禪院”,位於銀川城西北1.5千米。寺院四周楊柳繁茂,綠樹成蔭,環境十分幽靜。相傳,在很早以前,這裡曾經是一片湖泊,海寶塔就坐落在一塊湖島上,湖內蘆葦叢生,魚躍於淵。每逢陰曆四月初四,人們出銀川城,向北乘舟,過大湖,趕往寺院參加一年一度的廟會。現在,隨著銀川市區的擴大,住宅區已遍布四周。

塔情詳述

海寶塔寺坐西向東,正門是三間歇山殿堂式山門,門楣匾額上“海寶塔寺”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是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的。進入山門,是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它們與南北側廂房共同組成一個天井院落,為寺院前院。這裡是從事佛教活動的主要場所。其後高台上是海寶塔,再由塔座之後,跨過天橋,可通向另一高台上的韋馱殿、臥佛殿,二殿與兩側廂房又組成一個天井小院,是塔寺後院。台下是僧院。海寶塔寺建築都排列在一條東西向的中軸線上,層次分明,宏偉壯觀。自寺院開放後,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在此舉辦盂蘭盆會,四面八方的民眾紛至沓來,熱鬧非凡。
高聳在大佛殿和韋馱殿之中的海寶塔,是寺內的主體建築,又名“黑寶塔”,俗稱“北塔”。這是一座方形九層十一級樓閣式磚塔,通高 53.9米。塔建在一處方形寬闊的台基地上,台高5.7米,邊長19.7米。台上四周有青磚砌花牆,東面正中有石階可以登臨塔座門。塔身平面呈方形,四壁出軒,每層四面設券門,均向外略有突出,構成鮮明的十二角形。塔身內為上下相通的方形空間,各層之間以木板相隔,沿木梯可登至頂層。塔身四面轉角處均懸有風鈴,風吹鈴響,更覺寧靜悠揚。塔上端為磚砌四角攢尖頂,頂上置方體桃形綠色琉璃塔剎。海寶塔建築風格獨特,方形的塔身,四面的券門,眾多的稜角,四角的尖頂,為中國古塔所罕見,被視為中國古代建築的傑作。
海寶塔的始建年代不詳,據明代《弘治寧夏新志》記載:“黑寶塔,在城北三里,不知創建所由。”明《萬曆朔方新志》記:“黑寶塔,赫連勃勃重修。”赫連勃勃是南北朝時期大夏國國主,此人尊奉佛教,崇尚建寺修塔。因此,海寶塔又有“赫寶塔”之名,清代《乾隆寧夏府志》又記:“海寶塔……蓋漢、晉間物矣。”

風雨經歷

海寶塔曾因地震被多次毀壞,多次重修。現在十一層的海寶塔就是乾隆年間重建的。重建時,少修了兩層,並改以木梯從塔室內盤旋登臨達頂。在塔之上,放眼四望,可一覽銀川塞上江南風貌。
1963年10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董必武來寧視察工作時,曾健步登上塔頂,滿懷豪情,寫詩一首:“銀川郊北赫連塔,高勢孤危欲出雲;直以方形風格異,由於本色火磚分;登臨百級莫嫌陡,俯視三區極可欣;田野農民皆組社,慶豐收亦樂清芬。”
20多年來,國家曾先後投巨資對海寶塔和寺院建築進行大力維修。增建了鐘樓、鼓樓和廂房,設立了溫室花房,擴建和粉飾了圍牆,修築了通往塔寺的公路,成立了管理部門。海寶塔寺以嶄新的面貌成為寧夏的重要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