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貞素

釋貞素

唐朝渤海僧人,精通漢文和梵文。渤海僖王大言義之世,負笈入唐,究心釋典,以應公為師。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與日本留唐學問僧靈仙遇於長安。二人議論投合無間,建立起深厚友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釋貞素
  • 出生地:渤海
  • 出生日期:先秦至唐  五代
  • 職業:佛學大師
  • 信仰:佛教
  • 拼音:Shì zhēn sù
簡述,求法之路,

簡述

年代:先秦至唐 五代(含渤海國)
姓名:釋貞素
拼音:Shì zhēn sù

求法之路

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靈仙入五台山求法,這是日本學問僧登此佛山的第一人。唐敬宗寶曆元年(825年),釋貞素攜日本寄給靈仙的百兩黃金和書信,由長安涉長途抵五台山轉交靈仙。靈仙以舍利萬顆,新經兩部,造敕五通,別具表文,囑釋貞素致於日本。為完成靈仙的重託,釋貞素輾轉回渤海,並於是年冬,隨渤海政堂省少卿高承祖聘日。不料此行訪日出現波折。按原制,渤海訪日,每12年一次。故日方以“違背舊典”,“連年旱疫,供應煩勞”,無力接納為藉口拒絕。正使高承祖不辱君命,提出“應靈仙之請而來”,並有釋貞素帶靈仙的重託,即轉給日本的“舍利”、“新經”、“造敕”、“表文”等。日方無以對,嵯峨天皇毅然決定照例接納。授高承祖正三位,副使、判官、錄事各敘位有差,宴賜如例。釋貞素將靈仙之物交日廷,天皇在覆書中云:“五台之嶺非藐”,“萬里之航自通”。
“煙波雖遼,義則密邇”。再三表示“感激之懷”。及還,日本又以黃金百兩托渤海使轉交靈仙。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渤海遣使朝唐,賀明年正旦,釋貞素隨賀正使再次入唐,不辭跋涉,訪問靈仙。初夏,抵達五台山,而靈仙已被人毒死。釋貞素哭以詩云:“不體塵心淚自涓,情因法服奄幽泉。明朝倘問滄波客,的說遺鞋白足還。”靈仙與應公相友善,應公復師事靈仙,為衣缽授受之所自,故釋貞素兩次訪問靈仙。渤海賀正使完成使命返歸,釋貞素隨返。海行至塗里浦遇風,船沉罹難。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渤海政堂省左允賀福延聘日,將靈仙死、貞素亡、黃金陷沒諸事,告之日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