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原帶

苔原帶

苔原帶(Tundra zone),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及北美大陸的最北部,以及北極圈內許多島嶼。這裡氣候嚴寒,冬季漫長多暴風雪,夏季短促,熱量不足,土壤凍結,沼澤化現象廣泛。

這些環境條件,不利於樹木生長,因而形成以苔蘚和地衣占優勢的、無林的苔原帶;土壤屬於冰沼土;動物界比較單一,種數不多,特有馴鹿旅鼠北極狐等,夏季有大量鳥類在陡峭的海岸上棲息,形成“鳥市”。

中國不存在極地苔原,而在長白山(天池周圍)和阿爾泰山西北部的高山帶出現高山苔原,海拔分別在2100米和3000米以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苔原帶
  • 外文名:Tundra zone
  • 分布地區亞歐大陸及北美大陸的最北部
  • 生產習性:氣候嚴寒,冬季漫長多暴風雪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氣候特徵,生態變化,

形態特徵

極地苔原帶的植被類型具有下列特點:
①植物種類組成很貧乏,植物種的數目通常為100—200種;
②群落結構簡單,層次少且不明顯,其中蘚類地衣層在群落中起著特殊的作用;
③苔原植物通常為多年生。
④多數的種為常綠植物,包括貼地的針葉灌木,如矮檜、牙疙瘩等;
⑤多數植物矮生,如極柳;
⑥植物通常生長緩慢,極柳在一年中枝條增長僅l—5毫米。
⑦大多數是長日照植物,常具大型和鮮艷的花和花序。

生長環境

氣候嚴寒,冬季漫長多暴風雪,夏季短促,熱量不足,土壤凍結,沼澤化現象廣泛。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及北美大陸的最北部,以及北極圈內許多島嶼。

氣候特徵

極地苔原帶年輻射淨值<83.7千焦/厘米2,日均溫≥10°的積溫<600℃,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年蒸發力1.5。由於嚴寒濕潤,有多年凍土存在,凍土層上有泥炭沼澤,土壤多為冰沼土
除了極地苔原外,在中、低緯度的高山,森林界線以上和常年冰雪帶以下,往往有高山苔原,其自然特點與極地苔原相似。只是沒有極晝極夜現象,並不普遍存在永凍層

生態變化

2012年6月的一期英國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登載報告說,有觀測顯示,北極苔原帶的生態系統正因全球變暖而變化,一些地方已經出現森林,這種變化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研究人員調查了從俄羅斯西伯利亞到芬蘭的大片北極苔原帶現狀,對衛星圖像的分析顯示,在過去三四十年間,由於全球變暖,苔原帶的一些地區已經長出了高大的樹木,局部形成了森林。這些地方因為靠近北極而氣候寒冷,以前通常只有苔蘚等植物生長。
植被的變化會進一步對北極苔原帶的氣候造成影響,過去苔蘚類植物容易被冰雪覆蓋,苔原帶因此會反射較多的陽光。但出現森林後,成片的樹木會形成深色地表形態,吸收更多的太陽熱量,加劇當地的氣候變化。曾有研究估計,北極苔原帶出現森林會使當地氣溫到本世紀末額外上升1到2攝氏度。
苔原帶,又稱凍原,分布於極地附近。在歐亞大陸北部和美洲北部占據很大的面積,形成一個大致連續的地帶。因冰凍層接近地表,夏季水分不能下滲,土壤表層滯水,土溫更低,加以全年風速很大等,限制了喬木的生長。植被屬沼澤型,典型苔原植被由苔蘚、地衣、多年生草本和矮小灌木組成。中國部分高原存在苔原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