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脂粉:zhī fěn
漢語詞語
基本解釋
1. [rouge and powder]∶胭脂和香粉,均為化妝用的物品
引證釋義
1. 胭脂和香粉。①《
淮南子·修務訓》:“曼頰皓齒,形夸骨佳,不待脂粉芳澤而性可說者, 西施 、 陽文 也。”
②唐
王維《
西施詠》:“邀人傅脂粉,不自著
羅衣。”
③《醒世恆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有 潘 家原聘財禮,置下
莊田,就把與他做脂粉之費。”
④
丁玲 《
韋護》第十二章:“她並不是去
整理臉上的顏色,因為她從來就不屑用脂粉的。”
2. 舊時借指婦女。①唐
白居易 《
戲題木蘭花》詩:“怪得獨饒脂粉態, 木蘭 曾作女郎來。”
②《紅樓夢》第三七回:“孰謂雄才 蓮社 ,獨許鬚眉;不教雅會 東山 ,讓余脂粉邪?”
3. 舊時借指妓女生涯。①清 趙翼 《檐曝雜記·廣東蜑船》:“ 廣州 珠江 蜑船不下七八千,皆以脂粉為生計。”
②清 珠泉居士 《雪鴻小記》:“ 小玉奴 者, 天福 之媳,早歲曾適 童 姓,繼歸於 王 ,亦以脂粉為生。”
4. 比喻詩文中的艷麗風格。①宋 李如箎《東園叢說·雜說·坡詞》:“其情意
繾綣,如他人為之,豈能脫去脂粉,輕新如此。”
②金
王若虛 《文辨》三:“
東坡 之文,具萬變而一以貫之者也,為四六而無俳諧
偶儷之弊,為小詞而無脂粉纖艷之失。”
③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詞采》:“﹝填塞之病有三。﹞其所以致病之由亦有三:借典核以明
博雅,假脂粉以見風姿,取現成以免
思索。”
5. 猶潤飾。①
南朝 陳
徐陵 《晉陵太守王厲德政碑》:“至於網羅圖籍,脂粉藝文,學侶挹其精微,詞宗稱其
妙絕。”
②北齊 《鄭子尚墓誌》:“周旋六藝,脂粉八能。”
脂粉簡介
脂粉即為所謂的“
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時被整朵摘下,然後放在石缽中反覆杵槌,淘去黃汁後,即成鮮艷的紅色染料。婦人妝面的胭脂有兩種:一種是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製成,名為“綿
燕支”;另一種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這兩種燕支,都可經過陰乾處理,成為一種稠密潤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寫成“姻脂”,“(月燕)脂”。“脂”字有了真正的意義。除紅藍外,製作胭脂的原料,還有重絳,石榴、山花及
蘇方木等。
胭脂起源
胭脂是
面脂和口脂的統稱,是和妝粉配套的主要化妝品。古時胭脂又稱作
燕脂、焉支或
燕支,關於胭脂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胭脂起於自商紂時期,是燕地婦女採用
紅藍花葉汁凝結為脂而成,因為是燕國所產得名。另一說為原產於中國西北匈奴地區的
焉支山,匈奴貴族婦女常以“
閼氏”(胭脂)妝飾臉面。在公元前139年,漢武帝為了加強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繫派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此行,帶回了大量的異國文化,包括西域各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風物。胭脂的引進,也在這個時候。
胭脂發展
由於胭脂的推廣流行,漢代以後,婦女作紅妝者與日俱增,且經久不衰。歷代詩文中有不少描寫,如“誰堪覽明鏡,持許照紅妝。”“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紅妝束素腰”等等。有關唐代婦女飾紅妝的記載就更多,“青娥紅粉妝”;“對君洗紅妝”;“射生宮女宿紅妝”等等唐代婦女所作的紅妝,在當時的筆記小說中也有述及。如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記:“貴妃每至夏月,常衣輕綃,使侍兒
交扇鼓風,猶不解其熱。每有汗出,紅膩而多香,或拭之於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紅也”。說的是楊貴妃,因為塗抹了脂粉的緣故,連汗水都染成了紅色。
王建《
宮詞》中也有類似的描寫,說的是一個年輕的宮女,在她盥洗完畢之後,洗臉盆中猶如氽了一層紅色的泥漿。雖然在說法上有些誇張,但多少反映了當時的情況。
唐代以後,儘管婦女的妝飾風俗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塗抹紅妝的習俗始終不衰。遼代婦女的紅妝,雖不見於文載,但實例卻屢有發現。如考古發掘報告所記,遼寧法庫葉茂台遼董壁畫,山西大同十里舖遼墓壁畫所繪婦女,“雙頰全塗紅粉”,反映了當時的風尚。這種習俗一直沿續到清朝末年,由於女子教育的興起,青年學生紛紛崇尚素服淡汝,才改變了這種妝飾現象。
胭脂分類
現代胭脂的品種很多,大致可分為粉狀、塊狀、膏狀和乳化狀等幾種種類。
胭脂膏。胭脂膏是一種潤澤、修飾面頰的美容化妝品。根據配方成分和乳化方式的不同,又可分為雪花型胭脂膏、冷霜型胭脂膏以及透明胭脂膏。主要成分為
油醇、硬脂酸鈉、顏料、香精等。
胭脂乳。胭脂乳是一種色調均勻明亮、塗展性好的美容化妝品,這種胭脂對需要增加面頰自然光澤的人尤其適合,並且塗抹方便,卸妝簡單。本品由油相和水相兩部分經乳化而成。
胭脂選購
選用胭脂應首先根據自己的皮膚性質、年齡、膚色,以及各種社交場合來定。譬如
油性皮膚的人,宜選用胭脂塊,而
乾性皮膚的人宜選用
胭脂膏或胭脂乳等。其回提防胭脂的質量,質量好的胭脂應氣味芳香,色澤鮮艷,質地細膩,易於塗抹,易粘附於皮膚並對皮膚無刺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