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商主義 16到17世紀是西歐
資本原始積累 時期。這一時期
商業資本 的興起和發展,促使封建
自然經濟 瓦解,國內市場統一,並通過對殖民地的掠奪和
對外貿易 的擴張積累了大量資金,推動了
工場手工業 的發展,為
生產 的勃興提供了條件,正是在這一時期產生了代表商人的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義思想。重商主義原指國家為獲取貨幣財富而採取的政策。16世紀末以後,在英、法兩國出現了不少宣揚重商主義思想的著作。重商主義重視金銀貨幣的積累,把金銀看作是財富的形式,認為對外貿易是財富的真正源泉,只有通過出口才能獲取更多的金銀財富。因此,主張在國家的支持下發展對外貿易。但是重商主義的研究只限於流通過程,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經濟理論體系。
古典經濟 17世紀中葉以後,首先在英國,然後在法國,
工場手工業 逐漸發展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形式。重商主義已經不適應日益壯大的
企業家 的利益和要求。這時,制度還嚴重阻礙著經濟的發展,經濟學家面臨的任務是對政治家勢力作鬥爭。這種鬥爭要求從理論上說明怎樣使財富迅速增長,探討財富生產和分配的規律。由此,產生了由流通過程進入生產過程研究的古典經濟學。古典經濟學的先驅是英國的W.配第和法國的P.
布阿吉爾貝爾 。配第的主要貢獻在於提出了
勞動價值論 的一些基本觀點,並在此基礎上初步考察了工資、地租、利息等範疇。布阿吉爾貝爾指出流通過程不創造財富,只有農業和畜牧業才是財富的源泉。
出現於18世紀50~70年代初的以F.魁奈和A.-R.-J.杜爾哥為主要代表的法國
重農學派 理論,是對生產的第一個系統理解。他們提出自然秩序的概念,用農業來概括經濟,用
租地農場主 的
生產經營活動 來分析資本的流通和
再生產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經濟學家稱重農學派為“現代經濟學的真正鼻祖”。
亞當·斯密是英國
古典經濟學 的傑出代表和理論體系的創立者。他所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把
資產階級經濟學 發展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他批判了重商主義只把
對外貿易 作為財富源泉的錯誤觀點,並把經濟研究從流通領域轉到
生產領域 。他克服了重農學派認為只有農業才創造財富的片面觀點,指出一切
物質生產部門 都創造財富。他分析了國民財富增長的條件以及促進或阻礙國民財富增長的原因,分析了
自由競爭 的市場機制,把它看作是一隻“看不見的手”支配著社會經濟活動,他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提出
自由放任 原則。他第一個系統地論述了
勞動價值論 的基本原理,並指出利潤和地租都是對勞動所創造的價值的扣除。由於斯密科學立場和方法,他正確地把市場經濟看作是永恆的制度,通過人類的利己之心和“看不見的手”可以實現社會的和諧,並且在價值論和分配論上表現出許多科學的觀點。因此,在他的理論中既有科學的見解,也有科學的成份。
D·李嘉圖是英國
古典經濟學 的完成者。他在1817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中建立了以
勞動價值論 為基礎、以分配論為中心的嚴謹的理論體系。他繼承斯密理論中的科學因素,並作出了重大發展。他堅持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中耗費的勞動決定的原理,批評了斯密在價值論上的二元觀點。他強調經濟學的主要任務是闡明財富在社會各
階級 間分配的規律,認為全部價值都是由勞動生產的,工資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利潤是工資以上的餘額,地租是工資和利潤以上的餘額,由此,他闡明了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工資、利潤和地租的對立。此外,李嘉圖還論述了
貨幣流通量 的規律、對外貿易的比較成本學說等等。李嘉圖的理論反映了英國產業革命時期
工業資產階級 的利益和要求。李嘉圖理論體系的根本缺陷是不懂得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的歷史性,和斯密一樣把資本主義看作是永恆的自然的制度,從而造成了理論上不可克服的矛盾。例如,他不能解決怎樣在
價值規律 的基礎上說明資本和勞動相交換以及等量資本取得等量利潤等問題。但總的說來,
古典經濟學 到李嘉圖達到了頂峰,對後來的經濟學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古典經濟學產生於西歐生產處於上升發展的時期,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新興和沒落之間的矛盾,無和資產的矛盾已經出現處於狀態,資的主要任務是反對舊制度及其殘餘,為發展經濟開闢道路。在這種條件下,古典經濟學能對生產方式的內在聯繫和矛盾進行客觀的探索,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學成份。
古典經濟學 最主要的貢獻是奠定了
勞動價值論 的基礎,從而成為馬克思的經濟學說的一個重要來源,但由於歷史的局限性,他們的理論不可避免地包含一些因素。
自由主義 是英國現代政治思想的主要派別。主張在新的歷史時期維護個人自由,調解社會矛盾。 因而成為一種
經濟自由主義 的復甦形式,自從1970年代以來在國際的經濟政策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新自由主義指的是一種政治—經濟哲學,反對國家對於國內經濟的干預。
發展概況 New Liberalism:19世紀70年代,英國經濟危機嚴重,為適應資產階級新的政治要求,T.H.格林首先提出了既堅持英國自由主義傳統,又實施國家干預,充分發揮國家作用的新理論。90年代以後,英國自由黨內外很多自稱團隊精神者的激進知識分子,主張建立平等、合作的新社會,要求國家在減少日益嚴重的失業和貧困現象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他們從格林的著作中尋找行動的理論依據。“新自由主義”成為他們所推崇的理論的代名詞。此時的新自由主義事實上是New Liberalism,因為新自由主義對“自由”解釋與
古典自由主義 相比有了顯著的不同,提出自由應該是制度框架內的自由,而不是放任自流。最早的新自由主義者代表人物多為牛津大學的教授、學者和研究人員。20世紀初,新自由主義逐漸成為英國官方政策的重要基礎,其影響遍及英倫三島並擴展到西歐,引起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實踐的深刻變化。兩次世界大戰嚴重阻礙了新自由主義在歐洲的傳播,但它的思想原則卻在北美得到了體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50~60年代,
福利國家 政策在西方國家興盛,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也不斷擴大。
Neo-liberalism:70年代隨著“福利國家”政策的破產,
新自由主義 New Liberalism的影響漸趨衰微。此時以
哈耶克 為首的
朝聖山學社 逐漸興起,提出以回復
古典自由主義 為主要內容的新古典自由主義,後被簡稱為新自由主義,而之前的New Liberalism則被直接稱為自由主義以示區別。
自由主義的發展路徑:古典自由主義、主張國家干預的自由主義、主張回復古典自由主義的新自由主義。本詞條主要涉及最後一種自由主義形態。
主要流派 倫敦學派
倫敦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哈耶克,他是一位著名的出生於奧地利的經濟學家、思想家。他的
新自由主義理論 觀點是其他所有新自由主義者的主要思想來源。他長期活躍於反凱恩斯主義、反國家干預的新自由主義中心:奧地利的維也納大學、美國的芝加哥大學、英國的大學經濟學院。他既是主張經濟自由的
倫敦學派 的主要代表,又是芝加哥學派的核心成員,同時也是
奧地利學派 的骨幹。
哈耶克 不僅明確主張自由化,強調自由市場、自由經營,而
私有制 是自由的根本前提。只是由於
生產資料 掌握在許多個獨立行動的人的手裡,才沒有人有控制我們的全權,我們才能夠以個人的身份來決定我們要做的事情。如果所有的生產資料都落到一個人手裡,不管它在名義上是屬於整個社會的,還是屬於獨裁者的,誰行使這個管理權,誰就有全權控制我們。哈耶克反對任何形式的經濟計畫,認為壟斷、計畫化、國家干預始終與無效率相聯繫。即便是
貨幣發行 權也應還給私人銀行,而不能讓政府壟斷。
現代貨幣學派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美國出現的
新自由主義 學派(也稱新保守主義學派)。這一學派以
現代貨幣數量論 為理論基礎,以制止
通貨膨脹 和反對國家干預為主要政策主張,強調實行“
單一規則 ”的
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比
財政政策 對產出量具有更大效應,貨幣供應的增加是通貨膨脹的根源。
貨幣主義 者強調,貨幣和其他商品、其他
金融資產 是一樣的資產。人們保留商品、
債券 、股票沒有區別,彼此之間可以互相替代。因而,貨幣政策影響貨幣總需求。
貨幣需求函式 是比較穩定的,而且可以通過數字統計測量出來。這一學派的主要代表和領袖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M·弗里德曼,他是當代最有影響的
新自由主義 經濟學家、
現代貨幣主義 創始人。他曾在美國財政部等機構任職,擔任過尼克森總統的經濟顧問委員會的委員。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義從傳統自由主義出發,強調與人們之間關係有關的意義的自由。他指出經濟體系之所以不穩,是貨幣受到擾亂,所以貨幣最重要,貨幣是支配產量、就業和物價變數的重要因素。只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經濟體系本身是可以穩定的。他極力主張
貨幣政策 只要求貨幣數量穩定的、有節制的增加,即支持長期的貨幣規則或目標。除此之外,不需要政府干預私人經濟,應讓市場機制完全地充分地發揮作用。弗里德曼在市場經濟理論、
現代貨幣數量論 、
消費函式理論 和經濟方法論等方面,也均有建樹,並因消費理論、貨幣歷史和理論以及穩定經濟政策方面的成就,於1976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理性預期學派認為,人是理性的,總在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由於
經濟變數 的未來情況事關自己的選擇和利益,個人會調用自己的智力和資源,對它進行儘可能準確的推測。人們會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可得的信息,按照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對經濟變數的未來情況做出預期。由於理性預期的作用,市場機制能確保
充分就業 均衡,政府干預經濟的政策要么歸於無效,要么加劇
經濟波動 ,因此是不必要的。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芝加哥大學教授、美國經濟學會現會長盧卡斯。他以經濟人理性和人的行為
理性預期假設 為前提和立論基礎,用貨幣周期模型論證和說明了經濟波動的原因,並得出了凱恩斯主義政策無效因而無需政府干預經濟的結論,他強調經濟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從而在
總量經濟學 領域引發了一場“
理性預期革命 ”。他首創
新增長理論 ,把經濟運行的源泉和動力歸結為人力資本的內生積累與增長,這種積累和增長不僅能使人力資本本身的
收益遞增 ,而且可以使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遞增,從而可以使經濟成長動態化、長期化。他指出,通過國際貿易可能會強化國家間人力資本稟賦差異,從而加大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他於1995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主要觀點 ——在經濟理論方面: 新自由主義繼承了
古典自由主義 經濟理論的自由經營、
自由貿易 等思想,並走向極端,大力宣揚“三化”。一是自由化。自由是效率的前提,若要讓社會裹足不前,最有效的辦法莫過於給所有的人都強加一個標準。二是
私有化 。
產權 使人們能夠以個人的身份來決定我們要做的事情,從而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三是市場化。離開了市場就談不上經濟,無法有效配置資源,反對任何形式的國家干預。
——在政治理論方面: 新自由主義特彆強調和堅持三個“否定”。一是否定
團隊精神 。當集體化的範圍擴大了之後,經濟變得更糟而不是具有更高的生產率,因此,不能搞團隊精神。二是否定中央集權。中央集權就是對自由的限制和否定,必然導致集權主義,集權主義思想的悲劇在於:它把理性推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以毀滅理性而告終,因為它誤解了理性成長所依據的那個過程,因此,是一條
通往奴役之路 。三是否定國家干預。任何形式的國家干預都只能造成經濟效率的損失。
——在戰略和政策方面: 新自由主義極力提倡
全球一體化 。
經濟全球化 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和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但經濟全球化並不排除政治和文化的多元化,更不等於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
新自由主義 鼓吹經濟全球化,而是著力強調要推行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即
全球化 。
新凱恩斯 新凱恩斯主義是指20世紀70年代以後在凱恩斯主義基礎上吸取非凱恩斯主義某些觀點與方法形成的理論。凱恩斯的經濟理論指出,巨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
經濟活動 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巨觀上平衡
供給和需求 。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
經濟學理論 被稱為
總量經濟學 ,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
個體經濟學 相區別。
核心命題 曼奎和羅默明確表示: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意味著對如下兩個問題作出解答:(1)這個理論違背古典派的兩分法嗎? 它斷定名義變數(如貨幣供應)的波動影響
實際變數 (如產出量和就業)的波動嗎?即是,貨幣非中性論嗎?(2 )這個理論假定經濟中的實際市場不完善性是理解
經濟波動 的關鍵嗎?如
不完全競爭 、
不完全信息 和相對價格粘性這些思考是理論的核心嗎?對於以上兩個問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作出肯定回答的。因為價格是粘性的,所以古典派的兩分法便破產了。因為不完全競爭和相對價格的粘性是理解價格為何呈粘性的主要原因,所以實際的不完善性是具有決定性的。
在
總量經濟學 的重要研究方法中,只有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才對以上兩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
實際經濟周期理論 強調技術上的擾動和完善的市場,所以它對以上兩個問題作出否定回答。許多較早期巨觀經濟理論拋棄了古典派的兩分法,但是它們通常並不強調實際的不完善性是真相敘述的主要部分,例如,70年代大多數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包括
非均衡 的凱恩斯主義模型)都把工資和
價格粘性 塞進另外的
瓦爾拉斯 式經濟或硬充作瓦爾拉斯體系。因此,名義的和實際的不完善性的相互作用是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顯著特點。
更多的傳統凱恩斯主義模型和
貨幣主義 模型都未把價格粘性的解釋作為關鍵性的。他們這兩派學者都把經驗證據視為比理論上純正更加重要。例如,貨幣主義者萊德勒(D.E.W.Laidler )爭辯道:“更好和更多的明確微觀基礎並保證關於任何巨觀政策實驗後果的更準確的經驗論斷”(註:萊德勒:《當前
總量經濟學 問題》,1992年,轉引自斯諾東等:《總量經濟學現代指南》,1994年英文版,第290頁。)。在 80年代期間,新凱恩斯主義發展具有明顯的非經驗風格。那些更年輕一代經濟學家,為尋求加強凱恩斯主義模型,主要是通過發展和改進
凱恩斯理論 的微觀基礎來探究。
新古典主義模型和新凱恩斯主義模型之間的關鍵性差別在於對待價格確定行為上。與
價格接受者 (他是新古典模型的主角)形成對照,新凱恩斯主義模型假定製定價格的是
壟斷企業 ,而非假定是
完全競爭 企業。雖然在
凱恩斯 的《通論》出版之前,1933年,羅賓遜夫人、張伯倫已分別獨立地發展了壟斷競爭理論,可是只是最近,主流凱恩斯主義理論家們才開始了使
不完全競爭 體現成非
市場出清 模式的工作。
大多數新凱恩斯主義模型都假定有理性地形成預期。這顯然是70年代的新古典派革命對
總量經濟學 家具有深刻影響的一個研究領域。但是,某些著名凱恩斯主義者和正統
貨幣主義 者卻保持對巨觀理論的微觀基礎的批評,並懷疑
理性預期假設 的經驗證實。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者保持關於政策問題的各種各樣觀點,例如,財政
金融政策 實施中
相機抉擇 而非規則性方面的重要性爭論。新凱恩斯主義者把
供給和需求 兩方面震動都認為是經濟不穩定的潛在根源,但特別同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家們有分歧(當要對
市場經濟 有能力吸收這些供求震動以致維持
充分就業 作出評價時)。新
凱恩斯 主義者還與凱恩斯有同樣看法,即
非自願失業 既是可能的,又是可信的。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特徵表現為
不完全競爭 ,不完善市場,異質勞動和不對稱的信息,而且
經濟主體 經常關心著公平。因此,在新凱恩斯主義者看來,“實際的”巨觀領域具有協調失效和巨觀經濟的
外部影響 的特性。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對於市場不完全性及其巨觀經濟效應並未達成完全一致見解。但是,他們的許多解釋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相補充的。正如萊斯利(D.Leslie)評論說:“新凱恩斯主義把滿桶砂粒投入運轉圓滑的新古典派範式中。”(註:斯諾東等:《總量經濟學現代指南》,第291—292頁。)
政策含義 在強調粘性價格的新凱恩斯主義模型中,貨幣不再是中性的,政策效力至少在原則上是重新確認的。既然較大的價格靈活性使格林沃德—斯蒂格利茨模型中的
經濟波動 問題惡化,新凱恩斯主義者也就論證了即使價格是靈活的,矯正的
需求管理政策 的潛在作用也存在。
在
市場經濟 中,內生力量可能經常地增強外生衝擊的干擾影響。因為在新凱恩斯主義模型中,經濟波動是不規則的、無法預言的,所以新凱恩斯主義者不是政府試圖微調巨觀經濟的支持者。關於對總量波動,政府可以採取
相機抉擇 行動的程度,並沒有統一的新凱恩斯主義觀點。然而,大多數新凱恩斯主義者則認為,由於
市場失靈 ,特別是就極度
經濟衰退 來說,確實需要政府行動。由於經濟將來可能面臨諸種問題的不確定性,少數新凱恩斯主義者便贊成均衡理論家們和大多數
貨幣主義 者所提倡的
固定規則 方法。
從新凱恩斯主義分析中得出的教訓是,面臨導致持久性的巨大衝擊時,政策干預是必要的,因為
市場經濟 的調整過程運轉得較緩慢。斯蒂格利茨指出:“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也相信,面臨迅速變動的經濟時,設計恰如其分的規則性政策事實上是不可能的。”所以,與貨幣主義者和新古典主義者提倡的微調經濟政策相對照,新凱恩斯主義者卻擁護設計出粗調政策以抵銷或避免巨觀水平波動問題。
就一直對
實際工資 粘性展開各種解釋的那些新凱恩斯主義者說來,已得出一些政策結論,特別是降低持續高度失業的政策。林德貝克、斯諾沃認為,為了要降低內部人的權力和使局外人對僱主更具吸引力,制度改革是必要的。從理論上說,降低權力的政策包括:
(1 )工作保障法規的軟化以便減低僱傭和解僱勞工的流轉成本;
(2 )工資關係的改良以便減少罷工的可能性。
有助於給局外人以公民權的政策將包括:
(1 )再培訓局外人以便增進他們的人力資本和
邊際產量 ;
(2)改善勞工流動性的政策, 例如住房市場;
(3)使工資具有更大靈活性的利潤分享安排;
(4)失業補償制度的再設計以便鼓勵尋找工作。
有些新凱恩斯主義者(特別是歐洲支派)贊成某種形式的
收入政策 ,以緩和不對等的工資議價制度的不利影響,例如,拉亞德(R.Layard)等在1991年出版的《失業、巨觀經濟運行和勞動市場》一書中爭辯說:如果失業超過長期無加速度
通貨膨脹 的
失業率 (或自然失業率)並存在滯後現象,那么暫時收入政策就是有助於失業更快地回到自然失業率的一種方法。但是,這樣的政策仍引起激烈爭論, 許多新凱恩斯主義者如曼奎等並不認為收入政策起著有效作用。而且,有一位經濟學者金蒂斯(H.Gintis)明確指出,儘管新凱恩斯主義者認為放棄達到
充分就業 的義務是較小讓步,可是,這種讓步(承認自然失業率的存在)卻是重要退卻。(註:見斯諾東等:《總量經濟學現代指南》,第325—328頁,以及《挑戰》1992年9—10月號,第50—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