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斧

石斧

石斧是遠古時代用於砍伐等多種用途的石質工具。斧體較厚重,一般呈梯形或近似長方形,兩面刃,磨製而成。多斜刃或斜弧刃,亦有正弧刃或平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斧
  • 解釋:用於砍伐等多種用途的石質工具
  • 形狀:呈梯形或近似長方形
  • 製備:磨製而成
古史傳說中的美術活動,古代的石器與玉石工藝,原始時代的陶器,

古史傳說中的美術活動

中國遠古人類的生活,可以從三皇五帝的古史傳說中見到一部分。古史傳說多被戰國秦漢時的人們所纂訂、附益,其真正價值尚有待歷史學家深入分析,但其所述並不完全違背今天的科學的觀點。例如:穴居野處、食鳥獸之肉、衣其皮毛、知母而不知父、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進退揖讓之禮,等等。這些都說明當時文明程度還很低,沒有階級社會的那一套道德規範。
根據古史傳說,陸續出現的一些被稱為“帝王”的人,都是同文化創造和勞動生活有關的:燧人氏發明火;伏羲氏作八卦,結繩為網罟;神農氏造耒耜,殖穀,發明醫藥,作陶器,結繩記事;黃帝的時候,造舟、車、兵器、鑄鼎,嫘祖開始養蠶,昆吾氏擔任制陶的專職“陶正”,蒼頡造文字,史皇作圖畫,這時也曾畫過蚩尤的像,並且把“神荼”、“鬱壘”畫在桃木板上以御百鬼;堯舜時代把祭祀和表示等級身份的玉器訂成系統化的制度:“五瑞”、“五器”,設計了五彩的章服,舜本人曾在河濱作陶器,不象別人作的那樣陋窳,所以在古史上特別加以稱道;禹鑄九鼎,上面雕飾著鬼神百物之形,使民分辨“神”和“奸”。古代傳說中所談到的這一些創造和其他一些關於社會生活,以及音樂、用器等文化創造,都是企圖說明古代中國人民從野蠻到文明所經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出現的一些與藝術有關的活動,例如圖畫和裝飾等,都被說成不是純粹的藝術活動,都是以社會進步、以服務於生活為目的的文明創造的一部分。
這是我們從歷史傳說中所了解的遠古時代處於肇始階段的藝術活動的情況。
古史傳說特別需要從考古發現的材料得到印證,目前還未得到系統的認識。

古代的石器與玉石工藝

原始社會文化的考古發現,在過去五十年中已積累了一些材料,但由於中國幅員的廣大,地理氣候條件的多樣性,所以目前還在積累資料,並配合大規模經濟建設進行整理工作階段。就已有的發現可以得到的關於美術的若干認識都是比較簡略的。
遠古時代的繪畫和雕塑,尚未發現(蘇聯德國都曾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女神鵰刻,法國西班牙曾發現洞穴壁畫)。遠古時代的藝術創造能力可以從石器和陶器上看出。
一九二七年在北京附近周口店發現舊石器時代早期“中國猿人”(又名“北京猿人”)的頭骨化石。中國猿人的時期距今約為四五十萬年。中國猿人是由猿到人的中間類型。在這一震動全世界的發現前後,並曾發現其他一些中國猿人的骨骸化石。在他們居住過的洞穴中並發現了他們吃剩的獸骨的化石和其它文化遺存。可以知道,中國猿人會製造粗糙簡單的石器,會把獸骨做成骨器,會利用火,懂得熟食。
周口店地方並曾發現比中國猿人使用的石器更為原始的石器——一塊燧石制的石核石器和幾片曾經人工打擊的石英石片。發現地點稱為第十三地點。另外在第十五地點發現了較北京猿人為晚的石器。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在山西襄汾縣丁村發現了距今二○萬年左右的“丁村人”的三枚牙齒化石和大量石器(據近期鈾素法測定距今215000—175000年——校訂者注)。此外,在過去數十年中陸續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遺址還有內蒙河套以南的加薩蘇克曾發現“河套人”的門牙及其石器(近期測定距今50000—35000年—校訂者注)。在周口店山洞發現“山頂洞人”的化石和他們的石器及較發達的骨器。山頂洞人(約一萬八千年前)的遺物中,除石器外,最值得注意的是有磨得表面非常光亮,上面刻有紋飾的鹿角短棒和磨製得很精緻的一端有孔、一端尖的骨針,製作技術最高的是一些穿孔的石珠、獸齒、礫石和蚶殼等裝飾品。另外也發現一些作染料用的赤鐵礦的碎塊和碎粒,一些用赤鐵礦染紅的橢圓形礫石。這些東西體現著一定程度的裝飾意圖的美術活動(也可能別有其他目的)。
一九五一年修建成渝鐵路時,在四川資陽縣發現“資陽人”頭骨化石,無文化遺物伴隨出土。“資陽人”在體質上可以看出與“山頂洞人”有一定關係。一九五六年初在廣西來賓縣山洞內,也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詳情尚不悉。
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在雲南、甘肅各地也有發現。
舊石器時代以後為中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文化中已出現了形狀細小的石器。這種形狀細小的打制石器的使用一直延續到新石器時代,通常稱為“細石器”。中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在我國東北和廣西武鳴都曾發現。哈爾濱附近的顧鄉屯遺址曾被認為是中石器時代的。黑龍江滿洲里附近的扎賚諾爾,曾發現一、二萬年以前的人頭骨化石和石器、骨器。扎賚諾爾的細石器可以認為是中國境內最古者。齊齊哈爾的昂昂溪,也曾發現細石器。此外,在內蒙古的林西、赤峰和長城附近地區,都曾發現和陶器伴隨出土的細石器,時間已經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並且和中原地區的以彩陶為特徵的文化相混合了。此一時期的細石器遍布在內蒙古、長城地帶,沿著戈壁的邊沿,直達新疆。在黃河中游的三門峽地區的陝西朝邑、大荔的砂丘地帶,最近也發現細石器文化的遺址(暫稱為“沙苑文化”),河南輝縣曾在新石器時代文化層中發現一片細石器,這些都是值得特別注意的現象。
磨製石器在中石器時代開始套用,在新石器時代非常普遍:新石器時代並且發明了陶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居住地和墓葬地,在中國各地分布很廣。西到新疆,東到吉林、山東、江浙和台灣,北到內蒙古北部,南到廣東海濱區域。現在所知較重要的遺址,在黃河流域分布比較密集。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時常按伴隨出土的陶器的特點而加以區別,例如彩陶遺址、黑陶遺址等等(在陶器部分再詳述)。
這些遺址的各種文化特徵,我們將不予詳述,但是從各地發現的文化遺址和遺物可以推斷在舊石器、新石器時代,人們過群居生活,合力勞動,生產資料和生產品公有。他們建立了原始公社制度的社會,新石器時代已經定居並從事農業生產。他們在共同的生活里積累了勞動經驗,創造並發展了語言,進一步發展了腦和思維能力。
古代石器的發展同時也是人類對於造型樣式的認識的發展。
中國猿人使用的石器多半是從河床上揀來的礫石(鵝卵石)打擊而成。或者把礫石的邊沿,加以敲打,現出厚刃,可為敲砸之用。或者是從石英礫石上打下一層一層石片,成為一種薄刃的刮割用具。中國猿人的石器,可以看出是不加選擇地採用能得到的任何石質原料,無論打石片或打礫石,都沒有固定的方式,也不是打成一定的形狀,不進行第二步加工,任選一片,即行使用。因之石器形狀,不能分成有意義的類型(圖1)。
河北無極縣西郝莊村發現河北無極縣西郝莊村發現
襄汾丁村發現的石器中,石片石器大部分也是沒有一定的打擊方法,打出的石片,沒有一定的形狀,不加修理,即行使用。但可以看出打擊方法與中國猿人根本不同。在一部分石片上有第二步加工的痕跡,並有一定的石器類型(圖2)。
河套人的打制石器就比較進步。有較薄的和長形的石英石片,都是技術精巧的證明。石器都是按照不同的使用目的,進行了加工,使之成為各種不同形狀的刮削器等。這就是在長時期的勞動實踐中,人們對於造型樣式,從勞動角度,開始有所認識(圖3)。
周口店山頂洞人的石器打制技術的進步不很顯著。但磨製和鑽孔的技術是山頂洞人文化發展的突出表現,已接近新石器時代的水平(圖4)。
石器形式的重要的進步表現在扎賚諾爾等地的中石器時代的石器及其以後的細石器上。特別是細石器(雕刻器、石旋、尖形器、石葉、石鑽等)有完全對稱的形式,經過很精細的加工剝製。選用的材料,特別是細石器,有石英、瑪瑙、碧玉、黑爍石等,都是顏色美麗,有光澤,半透明的礦物。這種精細的加工,完整的對稱的形式和美麗的色澤等特點,都使細石器有審美的價值。
繼打制石器之後的磨光石器,是新石器時代的主要標誌。以磨和鑽孔(也是一種利用摩擦的加工)的技術和極整齊對稱的形式(方的、長方的、圓的等等)成為石器工具發展的高級階段(圖5)。
古代石器製作和形式的發展過程:由不固定的形式進步為固定的,由不整齊的進步為整齊的,由非對稱的進步為對稱的,由隨意拾來的原料進步為特別採擇的原料,都是經過悠久的歲月和在不斷的勞動生活中發生的。石器的演進是適應著勞動的需要,反映了人的手的進步,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古代石器在經過長時期的勞動實踐之後,產生了“美”的形式,這一點可以在玉石工藝中得到進一步的說明。
中國古代有極發達的玉石工藝,這是中國古代美術的獨特成就。玉,現代礦物學區別為軟玉和硬玉(或稱翡翠)。古代較常見的是軟玉,硬度是六度半到七度,不易受磨蝕,有綠、乳白、黃、紅、黑、青等色,呈玻璃狀光澤,不透明,觸之有冷而柔的感覺。叩之有清脆的聲音。但古代稱之為玉的礦石,不限於合乎近代礦物學規定的一種礦石,一般好的礦石,所謂“美石”(堅硬有光澤、有色彩)都可以稱為玉,作為製作原料。現在已經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後期(如甘肅仰韶文化中和山東龍山文化中)就有玉石器物,不是作為單純的勞動工具,而是可能同時作為一種在形式上有誘人的力量的美的對象而存在。這些玉石器物的原料都可能是從相當遙遠的地區經過交換而獲得的。在青銅時代的殷墟遺址和戰國時代遺址發現的玉石裝飾品,更達到了高度的精美。
古代玉石器具有多種形式:圭、鎮圭、笏、璧、環、瑗等。這些玉器,據古代典籍中的記述,在古代社會的宗教生活和政治生活中,都有重要地位及審美價值。很多玉器的形式是因襲了勞動工具的形式。
圭和鎮圭在古代典籍中,規定著是代表天子的身份的。祭祀東方和頂禮太陽,都用青色的圭。各種不同等級的諸侯也都用不同的圭。而圭就是石器時代的石斧,鎮圭是石刀,考古發現可以證實與古代典籍的記述相同。“大圭……,杼上終葵首”(《禮記》)。“杼上”就是上部薄刃,“終葵首”就是下端象椎,所描述的正是石斧的樣式。鎮圭是略近方形的帶孔片狀的石刀,笏是月牙狀的石刀。璧、環、瑗同是圓形中間有孔,因孔的大小而名稱不同。璧的孔的半徑是全璧的半徑的五分之一。瑗是三分之一。環是二分之一。玉璧和玉環,據考古學家研究,認為可能來自紡輪或環形石斧。玉環和其他玉制的小件裝飾品一樣,同形制的石質,或介於玉石之間的質料的裝飾物,在石器時代原就是流行的。
古代玉器的形式是由石器而來,製作技術也是由石器而來。處理玉的原料,因其硬度較高,需要特殊的技術,其主要的如:剖、磨、琢、碾、鑽等,都是在製作石器的長時期的勞動過程中所掌握的。此外,有關玉器的原料的各種知識,無疑地是在新石器時代為了製作石器而獲得的。除了對材料性能及質地美麗等特點的認識以外,最重要的是關於出產地的知識。在細石器的考古發掘中可見,很多細石器的發現地點都遠離那些原料的產地,足證是有意尋求的。山東日照兩城鎮龍山文化遺址發現的軟玉雙孔斧,以及安陽殷墟發現大量玉器,其原料來源產地,我們今天不能確知。若就漢朝以後直到今日為止的礦物知識而言,這些玉石原料都是來自遙遠的新疆。
從石器和玉石工藝的各方面的聯繫可以看出,石器首先作為勞動工具引起人們的熱愛,因而同時被當作了美的對象,進入階級社會,被掠奪為統治階級所獨占。其中例如:石斧——圭,就被作為統治者的威權的象徵。一些飾物,則含有人格身份的意義。
各種不同的玉器和社會等級、政治儀式、宗教儀式相聯繫的成套的制度(如“五瑞”的說法等);還把它解釋成為道德生活的標誌。玉代表著封建制度初形成時的各種人生理想和美德。儒家哲學中關於玉的學說,成為古代美善合一的美學思想的一部分。

原始時代的陶器

陶器是新石器時代在造型美術方面遺留下來的主要創作。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較重要的有泥質灰陶、彩陶、黑陶和幾何印紋陶四種。
泥質灰陶是古代最普遍的陶器,表面上有繩紋或籃紋、席紋等編織紋的裝飾。灰色陶器的有代表性的器形是“鬲”(三空足的煮器)。這種陶器最初大概發生在陝、晉、豫交界一帶,然後傳播到各種不同的新石器文化中,在西北、中原、東北和東部濱海地帶,都有發現。在時代上,一直延續到今天。但陶鬲的形式在漢代就已完全絕跡,陶器表面的繩席紋裝飾,在漢代以後不見。
繩席紋陶鬲的形式與裝飾方法都表現了陶器與編織物(或皮革器)的密切關係。古代陶器的起源,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測,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器皿上而產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人們逐漸便發現,成了形的粘土,脫離曾賴以成形的器皿,也可以適用於這個目的。這樣,由編織或縫製技術所產生的形式,便成了陶器最初在製作中所獲得的形式。因長時期的套用而成為工藝造型進一步發展的基礎。陶器上的繩紋裝飾,後來長時期保存著,也不再是製作時的必然結果,而是有意施加的一種裝飾(圖15、16)。
彩陶是中國原始社會中卓越的工藝創造。
彩陶發現的地點:河南安陽後岡等地,豫西(澠池縣仰韶村、廣武縣秦王寨),淮河上游,晉南(夏縣西陰村、萬全縣荊村及汾水流域各地),陝甘渭河流域,洮河流域,河北、遼寧內蒙古長城地帶及新疆。最近在湖北京山、天門也有發現。其中最早發現,而又有代表性的遺址是仰韶村。仰韶村及其他性質相同的遺址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稱為“仰韶文化”。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遺存,但也出現在其他文化遺址上。近年來在西安半坡村發現的全部村落遺址,其遺址的完整性與豐富性都是空前的,提供了了解這一文化時代人民生活的完整的圖景。
仰韶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前3000年。是中國先民所創造的重要文化之一。根據這些遺址上的發現可以知道當時人們過著長期定居的生活,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手工業除了陶器外,紡織與縫紉已很普遍。武器中發展了弓箭,而且可能已經有了交換。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在中原地區陝、晉、豫等地發現的大致類似,然而也可以分為早晚不同的數期,器形完整的彩陶發現不多。器形完整而數量豐富的發現,主要是在甘肅、青海一帶。
甘肅的仰韶文化可以分為三種類型:“馬家窯型”(圖9)以甘肅臨洮縣馬家窯遺址為代表,“半山類型”(圖10)以甘肅廣通半山遺址為代表,“馬廠型”(圖11)以青海樂都縣馬廠沿遺址為代表。繼承了仰韶文化,甘肅的辛店文化遺物中也有彩陶,但已比較退化。
彩陶的原料即普通的黃土(不含鈣質和鉀質),加細沙及含鎂的石粉末,但製作技術很精。陶土可能都經過精細的澄洗。製作為手制,有的經過慢輪修整,陶器表面砑光。窯火溫度達到攝氏一千度以上,可能已經有了鼓風爐的設備。陶土中含鐵量很高,在百分之十以上,所以陶器燒成後成為黃色或紅色。彩繪裝飾的原料多用天然的赭石、紅土或錳土。有的器物表面也塗紅色或白色的陶衣。
仰韶文化彩陶的完整標本是半山類型。半山型彩陶的代表形式是大敞口的盆和斂口的(有頸或無頸)的罐。盆和罐都是寬度超過高度,小底,整個器形側影是柔和的曲線,平底無足,所以造成的印象是腹部極為膨脹,粗矮堅實。
半山彩陶罐是古代工藝中的傑出的作品。在造型上彩陶罐各部分有一定的比例,如高度和寬度,腹徑和底徑的比例,使之有助於柔和優美的外輪廓線的形成,在中國工藝史上為最成功的、具有獨特風格的造型之一。裝飾因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幾何形裝飾花紋的組成,或疏或密,都結合了形體的變化。這是中國工藝美術的一項重要傳統手法的開始。幾何形裝飾花紋以波狀弧線效果最鮮明。裝飾圖案虛實相間,黑白互相襯托成為“雙關圖案”。這是中國圖案傳統的一種卓有成效的組織方法。
彩陶的造型和裝飾,也可以認為尚保留了來自編織技藝的若干特點。彩陶上的幾何紋樣,曾有人試圖予以宗教的解釋,尚難證實。西安半坡墓葬出土的彩陶中有人面和魚形圖案,造型很簡潔有力,含義尚不明了。
仰韶文化中曾發現半身人形的陶器蓋狀物,人腦後有髮辮呈蛇形。從造型的富於幻想神話的風格可知有宗教意義,具體內容尚不可知(圖12)。
湖北天門石家河和彩陶一同發現的有泥質黃陶和紅陶的小型的羊、狗、鴨、鵝、龜、魚和其他鳥類的形象,都是捏制的,單純而富有特徵。
馬廠彩陶製作比較粗糙,裝飾紋樣中第一次出現符號式的動物形(狗?)。此種符號式的動物形,甚至人形,也在製作更為粗糙的辛店彩陶上出現。這些符號式的形象代表了樸素的認識現實的能力。
黑陶是中國古代工藝的另一光輝成就。
黑陶發現的地點主要在東部沿海一帶,北至遼東半島,南至浙江。但河南中部及西部也有。其最重要的是山東濟南附近龍山鎮的城子崖的龍山文化遺址。龍山文化是仰韶文化以外的,時期可能稍晚的,發展於中國東部沿海一帶的另一重要文化,已可以看出有商代文化的先驅的意義。龍山文化中除了農業和畜牧業外,紡織業也較仰韶文化進步,有卜骨發現。
龍山文化中最重要的遺物是一種較彩陶的燒制技術更進步的黑陶。其特點是:“黑、、薄、、鼻”。——色澤烏黑(也有灰色的和粉黃色的);表面光滑閃亮;極薄,一般厚度為三毫米,最薄不足一毫米,薄如蛋殼;輪制,外形上有轉折清晰整齊的稜角;器上多附有牽繩或手執的鼻。黑陶造型豐富,以平底圈足和三足器為多。陶鬹是黑陶的獨特的造型。黑陶很多接近青銅器的樣式,如豆及鼎、等。黑陶的造型有自己簡潔爽利的風格特點,不以裝飾而以造型的權衡適當取勝(圖13、14)。它和古代的玉器同樣達到相當的藝術水平。
在淮河流域以南,江、浙、閩、粵及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帶出土的有一種幾何印紋陶器,是解放以來在大規模經濟基本建設工程中,因大量發現而引起特別注意,但詳細情況仍不清楚。有優美的造型和多種變化的簡單幾何紋樣的壓印裝飾。
此外,在內蒙一帶與細石器伴隨出土的有一種篦紋裝飾的粗砂陶器,也是尚待研究的。
古代的彩陶和黑陶,代表中國古代美術創造上的第一個高峰。在技術上、造型上均為青銅工藝作了準備。
古代陶器的長期發展和演變,證明了勞動一方面創造了藝術的形式,一方面也培養了人的審美好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