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書院 位於甘肅省張掖市。清乾隆二十四年()甘州知府馮祖悅、張掖知縣王廷贊創建於南門內街東,以臨甘泉,故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甘泉書院
- 地理位置:肅省張掖市
- 始建於:1759
- 建造者:馮祖悅、王廷贊
概述,歷史,簡介,現狀,
概述
東西長90餘丈,南北闊8丈5尺。建大門,講堂2間,廂房34間及泮池、木橋等。馮自為記。後又建瓦房1座,牌坊2座;院內左翼建三台閣,右翼為爽心亭,遊廊9間;南面振興倉3間;臨池栽楊柳400餘株。三十二年又添建五雲樓、灌書園、鋤經堂,及穿廊園門。三十五年再建玩書樓6間以藏書;雙葦湖亭5間,廂房5間。知縣王廷贊捐銀1500兩,士紳先後捐銀1000兩,均發商生息以資膏火。又撥有學田6000畝。另園東及城外官地所栽246株楊柳沙棗亦屬書院。有《書院公業考》,詳載書院產業收支細目。院長莊學和撰《教孝千字文》作為講義,以教諸生。
歷史
當年,甘泉書院倚山面溪,崇山峻岭環峙左右。相傳書院有講堂、書齋等三進房舍。湛若水親筆書寫的“甘泉”二字刻石懸嵌門額。是湛若水聚眾講學之地。
明代理學家們把講學的風氣刮上了九華山頂。王陽明倡儀在九華建書院講學於前,湛若水在九華聚眾講學於後。湛若水是明代哲學家,官至禮、吏、兵三部尚書,屬明儒理學的白沙學派,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的理論,而王陽明則主張“致良知”學說。兩人雖各立門戶,但交往甚密,互有酬唱。王陽明在國史館講學,湛若水與王陽明等人為伍,聲望日重,世稱“甘泉先生”(湛字甘泉)。他叮囑弟子江學曾等人在九華籌建書院,並修書給地方官員,請予鼎力協助。
弟子們遵囑在九華建設書院,不久竣工,以老師雅號命名為“甘泉書院”,恭候師尊駕臨。後來湛若水母親去世,湛即離京去職三年,赴九華講學。湛若水講學時,學生濟濟一堂,十分興盛。
簡介
甘泉書院原名甘泉精舍、甘泉祠,因位於紫雲峰下,故又名紫雲書院,與文定書院毗鄰,現為岳雲中學圖書館所在地。
甘泉為明代哲學家湛若水的號。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號甘泉,廣東增城人。29歲時,拜理學大師陳獻章(白沙先生)為師,篤志研究心性之學,官至禮、吏、兵三部尚書。在京都與當時著名的理學家王陽明結識後,遂成至交。
明嘉靖初年(1522年),王陽明曾游南嶽並在文定書院講學。湛若水本相約同游,卻遲至1544年才來南嶽,此時湛已78歲。南嶽的秀麗風光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特別是看到紫雲峰下的衡岳寺廢址四周景色優美,便出資購置田產築宅,作為休憩講學之用。這就是甘泉精舍,後人稱它為甘泉書院或紫雲書院。
湛若水在甘泉精舍與衡陽縣學者楊浩,曹鳳朝等集當地眾多學人講學兩月,講孟子《可欲之謂善》章,闡述孟子“性善”與朱熹“天理人慾”的哲學,隨後又將他所著《心性圖說》和《息存箴》兩篇文章刻於精舍牆壁。之後寫下《游南嶽記》,記下暢遊南嶽時的歡欣心情。1557年,他以91歲高齡,再次游賞南嶽,登臨祝融峰巔,並重修甘泉書院,寫有《重修南嶽甘泉書院記》。
現狀
1935年,創辦於長沙的湖南私立岳雲中學,向衡山縣財政、教育兩局租得甘泉書院遺址,建岳雲中學南嶽分校。1938年,何炳麟在甘泉書院舊址建《雪霽堂》,以紀念朱(熹)張(栻)游岳。上世紀80年代,學校將其加以修葺,闢為“岳雲校友樓”,並重修“甘泉亭”,內置甘泉門人詹濂所作甘泉石像碑石,像上刻有《心性圖說》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