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通

王福通

王福通,1963年4月出生,山東省巨野縣人,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試驗技術部主任、高級工程師 副軍級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福通 
  • 出生日期:1963年4月 
  • 籍貫:山東省巨野縣 
  • 職務:高級工程師 
  • 畢業學院:青島科技大學 
人物介紹,主要成就,軼事典故,

    人物介紹

    1982年7月從青島科技大學(原山東化工學院)畢業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8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發射測試站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技術部主任,現任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副總工程師。先後多次受到嘉獎,1次榮立三等功。1992年11月,被基地樹為青年科技幹部標兵,並榮立二等功。29歲被評上高級職稱,34歲被任命為航天發射中心測試站總工程師,他以載人航天飛船發射場的技術負責人的身份,親身經歷參與神舟五號至神舟七號飛船發射現場的指揮工作,為飛船的成功發射做出了突出貢獻。
    王福通

    主要成就

      軼事典故

      “無論到了哪裡,都要儘自己的能力把工作做好”
      王福通從小就有當兵的情結,“解放軍叔叔”在他心目中是一個無限榮耀的稱呼。28年前的1982年7月,在王福通大學畢業時,青島科技大學自動化及儀表專業本科畢業生中只有一個當兵的名額,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報名當兵後,他只知道部隊的地點在甘肅酒泉,買了張地圖,找到了西北部茫茫沙漠中的酒泉——那個地方在地圖上只是一個小點。報到的時候,過了蘭州,越走越荒涼,火車在大漠戈壁中穿梭,偶爾會見到幾小片綠洲,歷經近一個星期才輾轉到達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航天發射場。
      坐落在祖國大西北甘肅省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試驗基地之一,是中國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型飛彈、衛星發射中心,也是中國目前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自1970年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以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通過長征一號、長征二號丙、長征二號丁及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已成功地發射了47顆科學實驗衛星。1999年11月20日,“神舟”號試驗飛船從這裡發射升空,拉開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幕布。此後“神舟二號飛船”,“神舟三號飛船”,“神舟四號飛船”,“神舟五號飛船”,“神舟六號飛船”,“神舟七號飛船”相繼從這裡成功發射。
      酒泉發射中心始建於1958年10月,地處西部大漠,位於荒無人煙的巴丹吉林沙漠深處,雖然叫做酒泉衛星發射場,但事實上距離這裡最近的酒泉市直線距離超過200多公里。當時以“酒泉”命名,一是因為當時各國飛彈衛星發射場起名時均避開真實地址,二是發射場地處茫漠戈壁,很難選一個有知名度的地名,而酒泉是與發射中心距離最近,且在歷史上是有名的城市。
      該地區海拔1000米,地勢平坦,人煙稀少,屬內陸及沙漠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0.3℃,嚴寒季節長達6個月,最低氣溫零下28.7攝氏度;夏季炎熱,最高氣溫達到42.4攝氏度;常年乾燥少雨,風沙不斷。由於這裡空氣乾燥,一般人初來乍到都會因不太適應而流鼻血,王福通經過近兩個月才適應了這裡的環境。
      28年過去,當年與王福通一起分配來的大學畢業生150多人如今只剩下5個人,其中除了大部分正常工作調動和轉業的之外,很多是由於承受不了這兒的甘苦主動提出離開的,而王福能堅持了下來,他也以優異的工作成績逐步從基層走上了領導的崗位。
      28年間,王福通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績。在採訪中他這樣對記者說,“我一直是這樣想的:無論到了哪裡,都要儘自己的能力把工作做好”。
      兩次挑戰
        
      王福通親身參與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發展並承接了兩次挑戰。
      第一次挑戰是1989年到1994年間進行的老衛星發射場改造工程。始建於1958年10月的酒泉衛星發射場,經過幾十年運行,到了八十年代末,發射場設施設備已經陳舊老化,為滿足日益增多的衛星發射需求,中心決定對發射場進行改造更新。
      在衛星發射場改造更新的前後大約5年間,王福通負責組織完成了火箭推進劑加注系統等5個系統的技術改造方案設計和施工指導工作,開創了發射中心大型設備改造項目自行設計、自行施工的先例。經過改造更新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技術能力和水平一躍在國內三個衛星發射中心中名列前茅。
      第二次挑戰是1993至1998年間進行的載人航天發射場的建設,這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繼1958年建場後的第二次創業。在載人航天發射場建設之初,王福通就向組織提出了一個重要建議:由中心自己的技術人員來承擔完成發射場系統的控制軟體和整體系統調試工作——以前這些工作都是請專業廠家來完成。這樣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節省經費,二是培養隊伍。上級部門經過研究,同意了王福通的建議。
      在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中,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要承擔發射場區的組織指揮,實施火箭的吊裝轉運、測試、加注、發射,逃逸塔測試,整流罩測試,人船箭地聯合檢查,船箭塔對接和整體轉運,提供發射場區的氣象、計量和技術勤務保障和運載火箭上升段的測量與控制,並在緊急情況下組織實施待發段航天員撤離及逃逸救生。
      在載人航天發射場的建設過程中,王福通參與了方案的制訂、組織施工到設備和系統的安裝調試等載人航天發射場的建設全過程。由於接受了王福通的建議,5年後建成的載人航天發射場,不只是在經濟方面節省了經費,更重要的是由於部隊技術人員親自參與全過程的建設,培養成長起來一支熟悉載人航天發射場各方面技術的專業技術隊伍,這支隊伍在神一到神七的成功發射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幾經風險
        
      航天工程是高風險性的尖端科技工程,王福通在他的工作崗位上幾經風險,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1992年,在為發射瑞典搭載衛星的火箭加注燃料時,突然設備發生故障,有一個管道閥門出現泄漏,庫房內頓時濃煙滾滾。隨著庫房內溫度不斷升高,牆洞裡的一團棉紗已被引燃,如果火勢蔓延開來,將會燒壞電纜、閥門,最終使整個燃料庫房發生爆炸。在萬分危急的時刻,王福通毫不猶豫地迅速戴上防毒面具,高喊一聲:“跟我來!”,帶頭沖了進去。庫房內濃煙瀰漫,根本無法看清泄漏閥門的具體位置。王福通憑著對庫房環境的了解,很快摸索著找到了發生泄漏的閥門。在同志們的配合下,閥門被關閉,避免了一次意外重大事故的發生。關閉了閥門之後,王福通立即組織技術人員對相關設備進行發射前的維護,查找到並排除了相關的故障點,一起工作到第二天天亮,保證了此次衛星的按時發射。
      在這次事故中,由於加注的燃料濃度太高,防毒面具對濃度過高的有毒氣體不可能完全過濾,王福通和幾名戰友呼吸道被嚴重灼傷,有的戰友當場昏倒在地被送進醫院緊急搶救。在這次意外的事件中,王福通留下了呼吸道時常發炎的後遺症。
      根據在這次事故中的表現出來的勇敢精神和過硬的技術水平,王福通被基地樹為青年科技幹部標兵,並榮立了二等功。
      王福通工作成績的取得不只是靠勇敢,更多的是靠他的智慧。
      中央電視台拍攝的7集電視記錄片《問天》中,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在2000年神舟二號發射之前的例行檢查中,發生了一次活動發射台誤啟動事故,導致待發射的火箭受到了碰撞。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上上下下引起了很大的震動。時任發射測試站站長的王福通作為測試發射一線的負責人,在承受著極大壓力下沒有驚慌,他十分冷靜地對相關設備進行了檢查分析。經過檢查分析,王福通認為:這一事故對發射神舟二號不會造成危害性影響。之後,根據他的意見,對受撞擊後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相應處理,雖然發射時間推遲了5天后,但是確保了神舟二號的成功發射。
      28年的奮鬥、28年的情感。28年來,王福通為我國的航天發射和武器裝備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先後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評為總裝備部優秀共產黨員、學雷鋒先進個人,1998年獲中國航天基金會中國航天基金獎,2000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4年獲人事部、總裝備部、國防科工委頒發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者獎章,2007年獲總裝備部、國防科技工委頒發的高技術武器裝備發展建設工程榮譽章。
      談到將來,王福通說:“只要不倒下、不退休,我將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在這兒繼續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