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越劇改革劇組

浙江越劇改革劇組

浙江越劇改革劇組是一個改革小組,越劇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開始演變為在農村草台演出的戲曲形式,曾稱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文戲等。藝人初始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故稱男班。中華民國14年(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聞報》演出廣告中首次以“越劇”稱之。1979年4月28日,省委宣傳部下文恢復浙江越劇一團、二團編制。越改劇組(浙江越劇團)撤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江越劇改革劇組
  • 外文名:Zhejiang Shaoxing opera reform crew
  • 性質:改革小組
  • 前身:說唱形式“落地唱書”
  • 時代:清代
成員,男演員,女演員,劇目,簡史,

成員

編劇先後有:曾昭弘、魏峨、胡小孩、周健爾等。?
導演先後有:方海如、阮敏、楊小青、張駿聲、胡汝慧、金寶花等。?
作曲有:談聲賢、胡夢橋、朱訓正、樊潤河、錢兆熹、葛順中、顧達昌等。?
舞美設計先後有:周紀洪、龔景充、裘雲飛等。?
前期領導是有軍代表參加的臨時勤務組,中後期主要領導為陳獻玉、張文根。

男演員

梁永璋、何賢芬、江濤、張志明、郁尚校、董叔光
陳明水、任永鑫、宋順發、劉關根、趙良根、陳堅等

女演員

張蓉樺、周雲娟、朱心敏、李培珍、何雅、
方小麗、譚粉英、張招娣、丁萼華、吳德芳等?

劇目

70年代,演出劇目尚有:《朝陽新歌》、《送貨路上》、《東海小哨兵》、《春梅》、《山村小站》、《五月潮》、《刑場上的婚禮》等現代戲。粉碎“四人幫”後上演了《九斤姑娘》等一些古裝戲。?

簡史

1968年5—7月“文革”期間,在批判17年所謂“修正主義文藝黑線”中,“四人幫”提出“越劇是資產階級的,是60年代怪現象”,“要徹底砸爛”,“越劇必須重新改造,重新創作”。浙江省在一場“徹底砸爛60年代怪現象——女子越劇”的運動之後,於8月底浙江越劇一團、二團、杭州越劇團、省文藝學校(後加浙江崑劇團),集中成立浙江越劇鬥批改幹校,又於8月30日抽調部分人員成立越劇改革《紅燈記》劇組。年底,正式命名為浙江越劇改革劇組,人員逐年增加至157人。1974年2月,經浙江省委批准,改稱為浙江越劇團。?
由於受極左思想指導,在移植京劇《紅燈記》前階段,念白、咬字曾採用國語,唱腔求高亢激昂,另起爐灶,成了土京劇,民眾意見很大。1971年9月上旬,毛主席視察大江南北來到杭州,在杭州飯店通過電視轉播,先後觀看了在新中國劇院演出的第五稿《紅燈記》和小戲《半籃花生》、《躍進道上》等。毛主席說:“《半籃花生》這齣戲很好;《躍進道上》中兩個中學生的越劇味道唱出來了;”又對移植的《紅燈記》批評說:“越劇改革應該還是姓“越”,我不贊成把越劇改得不像越劇。”《紅燈記》經4年6稿的移植改革和演出,總結了經驗教訓,才著重注意保留越劇風格,主旋律譜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1月,由中央電視台在東風劇院(即東坡大劇院)舞台攝錄《半籃花生》電視片。不久在中央台播放。?
1972年移植排演《龍江頌》。1975年赴京參加全國調演。?
1974年5月,《半籃花生》幾經修改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成彩色戲曲藝術片。年底排成《紅雲崗》,參加慰問部隊演出。?
1976年1月,周恩來總理逝世,演出越劇大合唱《懷念敬愛的周總理》。10月,為歡慶一舉粉碎“四人幫”,演出《打倒四人幫》、《八億神州卷狂飆》等。?
1977年4月,演出《小刀會》。省委第一書記鐵瑛等領導觀後上台接見演職員,祝賀演出成功。5月,為紀念《講話》發表35周年,演出越劇大組唱《迎接文藝的春天》。9月9日,為紀念毛主席逝世一周年,演出越劇大聯唱《高歌太陽萬萬年》。?此後,一批知名老演員開始落實政策,先後調入團內。?
1978年1—4月,省文化局組織越劇《祥林嫂》演出隊參加省戲劇創作觀摩演出大會。參演的有張茵、張琴娟、陳佩卿、安素芳、屠笑飛、錢鑫培、裘大官、汪如亞及男演員田成效等,她(他)們是受“四人幫”迫害後首次登台演出。女小生、女老生在劇中扮演花旦和老旦。在杭演出達70餘場。?
是年10月始,《胭脂》以男女合演形式重排再度上演。10月22日,《浙江日報》刊登林辰夫題為《啟智糾偏觀者喜——喜看越劇〈胭脂〉重上舞台》的文章。?
1979年4月,經加工排演後的《胭脂》,在京作國慶30周年獻禮演出,受高度讚揚,獲劇本一等獎、演出獎。?
1979年4月28日,省委宣傳部下文恢復浙江越劇一團、二團編制。越改劇組(浙江越劇團)撤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