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性結角膜炎

臨床表現,診斷,治療,預後,

臨床表現

本病可單獨在結膜、角膜或角膜緣發病,也可同時發病。
1、發生在球結膜者呈結節狀,色灰紅,直徑1—4毫米,周圍局限充血,易破潰,1周左右癒合,不留瘢痕。
2、在角膜或角膜緣者,表現為灰白色圓形結節,邊界清楚,易形成潰瘍,伴有新生血管侵入,愈後遺留瘢痕。
3、位於角膜緣的泡疹,有時形成淺潰瘍,向角膜中心發展呈束帶狀混濁,結膜血管也呈束狀進入其中,稱為束狀角膜炎。
4、病變發生在結膜,僅有異物感或灼熱感;如在角膜緣及角膜,則有嚴重的畏光、流淚、疼痛和眼瞼痙攣症狀。
本病最常見於角膜緣部或其半透明組織,生有粟粒大的圓形灰白色或淡黃色小圓形泡狀隆起,直徑約為2~3mm。泡周圍局限充血,用手擠壓時無疼痛感,數日後結節上皮剝脫,頂端形成小潰瘍,一般可自愈。初期病人可能出現輕微的眼部不適,當病變侵入角膜時,可以出現怕光、流淚和眼痛等症狀。其發生於結膜者不留瘢痕,生於半透明部者治癒後留瘢痕,生於角膜緣處的潰瘍可向角膜中央逐漸發展成束狀混濁,結膜血管也進入此束中,並向束端潰瘍處行進,稱之為束狀角膜炎。而淺層鞏膜炎一般多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或結節性紅斑等結締組織疾患並發,多為雙側性,急性發病,發展緩慢,但易復發,病人自覺怕光、流淚、疼痛,但也有不明顯者,一般視力可不受影響。眼局部在球結膜或角膜邊緣部位可見充血的扁豆大小的隆起,呈紫紅色的局限性結節,是鞏膜表層血管擴張的表現。結節有觸痛,此乃由於刺激睫狀神經所致。結節發展迅速,每次炎症持續數周后,結節變平,色轉白,最後炎症完全消退,留下表面輕度凹陷,色灰黑並有與球結膜粘連的痕跡。

診斷

根據體徵及臨床表現可診斷。

治療

1、西醫藥治療:結膜囊點用0.5%可的松或0.1%地塞米松眼藥水,每日4-6次,晚上塗四環素可的松眼膏。重症可行結膜下注射激素。
2、中醫藥治療:根據病變所在的位置,中醫將結膜上、角膜緣和束狀者分別稱為金疳、白膜侵睛和風輪赤豆。
(1)肺經燥熱:患眼沙澀不適,流淚,白睛上小泡樣隆起,其周赤脈紅絲相繞。可兼見口渴鼻乾,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治法:瀉肺散結。
方藥:桑白皮、黃芩、地骨皮、知母、麥冬、桔梗各12克,連翹、赤芍各12克。
(2)肺陰不足:隱澀微痛,眵淚不結,白睛顆粒不甚高起,周圍血絲淡紅,病久難愈或反覆再發。可兼乾咳,五心煩熱,便秘等,舌偏紅,散結脈細。
治法:養陰清肺。
方藥:生地15克,麥冬、元參、貝母、丹皮、白芍各12克,生甘草、薄荷各6克,夏枯草、連翹各10克。
若為白膜侵睛(角膜緣者),可在上方加龍膽草、白蒺藜等。若為束狀角膜炎或單獨發於角膜者,可參考角膜炎論治。

預後

泡性結膜炎的預後比較好,大約經過10~14天可以自愈,治療可局部使用皮質類固醇,如0.1%地塞米松眼藥水滴眼,也可在球結膜下注射。此外還要加強營養、鍛鍊身體,以改善體質,服用魚肝油丸、維生素B2、鈣片等。如較頑固者,可行結節局部冷凍。中藥治療以瀉肺熱散結為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