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凡百卷(嘉興藏作一二○卷)。唐總章元年(668)道世( ~683)所著又作法苑珠林傳、法苑珠林集。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三冊。本書為一切佛經之索引。系道世根據其兄道宣所著之大唐內典錄及續高僧傳而編集,具有佛教百科全書之性質。全書分為一百篇六六八部,概述佛教之思想、術語、法數等,博引諸經、律、論、紀、傳等,總計四百數十種,其中有現今已不存之經典。又以內容之不同而分類,故使用極為方便。其引用之文並非照經文抄錄,而系錄其要義。為我國佛教文獻中極其珍貴之一部書。宋高僧傳卷四、大唐內典錄卷五、閱藏知津卷四十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苑珠林
  • 作者道世
  • 創作年代:唐總章元年(668)
  • 別名:《法苑珠林集》
基本資料,內容篇名,普賢菩薩,

基本資料

《法苑珠林》,又名《法苑珠林傳》或《法苑珠林集》。著者道世京兆(西安)人,俗姓韓,字玄惲。
全書約百萬餘字,博引諸經、律、論、傳等四百多種。從《劫量篇》到《傳記篇》,依其內容性質分為百篇六六八部。其中各篇除廣引佛教經論說明外,有關感應的文章,則旁采百家之書以明其驗。
法苑珠林

內容篇名

本書從《劫量篇》起到《傳記篇》止,共一百篇,其篇名和分類如次:
《劫量篇》第一,卷一。《三界篇》第二,卷二、三。《日月篇》第三,卷四。《六道篇》第四,卷五、六、七。《千佛篇》第五,卷八、九、十、十一、十二。
《敬佛篇》第六,卷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敬法篇》第七,卷十七、十八。《敬僧篇》第八,卷十九。《致敬篇》第九,卷二十。《福因篇》第十,《歸信篇》第十一,《士女篇》第十二,卷二十一。
《人道篇》第十三,卷二十二。《慚愧篇》第十四,《獎導篇》第十五,《說聽篇》第十六,卷二十三、二十四。《見解篇》第十七,卷二十五。
《宿命篇》第十八,卷二十六。《至誠篇》第十九,卷二十七,《神異篇》第二十,卷二十八。《感通篇》第二十一,卷二十九。
《住持篇》第二十二,卷三十。《潛遁篇》第二十三,《妖怪篇》第二十四,卷三十一。《變化篇》第二十五,《眠夢篇》第二十六,卷三十二。《興福篇》第二十七,卷三十三。
《攝念篇》第二十八,《發願篇》第二十九,卷三十四。《法服篇》第三十,《然燈篇》第三十一,卷三十五。《懸幡篇》第三十二,《華香篇》第三十三,《唄讚篇》第三十四,卷三十六。《敬塔篇》第三十五,卷三十七、三十八。
《伽藍篇》第三十六,卷三十九。《舍利篇》第三十七,卷四十。《供養篇》第三十八,《受請篇》第三十九,卷四十一、四十二。《輪王篇》第四十,卷四十三。
《君臣篇》第四十一,卷四十四。《納諫篇》第四十二,《審察篇》第四十三,卷四十五。
《思慎篇》第四十四,《儉約篇》第四十五,卷四十六。《懲過篇》第四十六,《和順篇》第四十七,卷四十七。《誠勗篇》第四十八,卷四十八。
《忠孝篇》第四十九,《不孝篇》第五十,卷四十九。《報恩篇》第五十一,《背恩篇》第五十二,卷五十。
《善友篇》第五十三,《惡友篇》第五十四,《擇交篇》第五十五,卷五十一,《眷屬篇》第五十六,《校量篇》第五十七,卷五十二,《機辨篇》第五十八,《愚戇篇》第五十九,卷五十三。《詐偽篇》第六十,《惰慢篇》第六十一,卷五十四。
《破邪篇》第六十二,卷五十五。《富貴篇》第六十三,《貧賤篇》第六十四,卷五十六,《債負篇》第六十五,《諍訟篇》第六十六,卷五十七。《謀謗篇》第六十七,卷五十八、五十九。
《咒術篇》第六十八,卷六十、六十一。《祭祠篇》第六十九,《占相篇》第七十,卷六十二。《祈雨篇》第七十一,
《園果篇》第七十二,卷六十三。《漁獵篇》第七十三,《慈悲篇》第七十四,卷六十四。《放生篇》第七十五,《救厄篇》第七十六,卷六十五。《怨苦篇》第七十七,卷六十六、六十七。《業因篇》第七十八,卷六十八。《受報篇》第七十九,卷六十九、七十。
《罪福篇》第八十,《欲蓋篇》第八十一,卷七十一。《四生篇》第八十二。《十使篇》第八十三,卷七十二。《十惡篇》第八十四,卷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六度篇》第八十五,卷八十、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八十四、八十五。
《懺悔篇》第八十六,卷八十六。《受戒篇》第八十七,卷八十七、八十八、八十九。《破戒篇》第八十八,卷九十。《受齋篇》第八十九,《破齋篇》第九十,《賞罰篇》第九十一,卷九十一。
《利害篇》第九十二,卷九十二。《酒肉篇》第九十三,卷九十三、九十四。《穢濁篇》第九十四,卷九十四。《病苦篇》第九十五,卷九十五。《捨身篇》第九十六,卷九十六。
《送終篇》第九十七,卷九十七。《法滅篇》第九十八,卷九十八。《雜要篇》第九十九,卷九十九《傳記篇》第一百,卷一百。

本書撰述的宗旨,主要在於類鈔佛典,以便學者檢索。其感應緣,則用事實闡明罪福的因果關係,增強對於佛法的信念。

普賢菩薩

一、普賢菩薩化身風貌秀舉參加大會
南北朝時,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年),路昭太后在京城中興寺內建造了普賢菩薩乘坐白象的塑像,極其莊嚴慈憫。為此專門在寺里設齋講大會,一共有二百位僧人參加了這次大會。十月八日這一天,齋講大會即將圓滿解座。孝武帝也親自出席了法會,現場僧徒勤整,禁衛嚴肅。一位叫有定的僧人,入席已經很久了,這時有一位陌生僧人坐到他的旁邊,風貌秀舉,合堂驚矚。齋主過去和他說話,談得很投機,而陌生僧人卻忽然不見了。列筵的僧人和出席法會的其他人都看到了剛發生的這一幕,都認為是普賢菩薩化身參加大會來了。
二、普賢菩薩化身慧明僧人神奇示現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有一位寺統法師,法名道溫,居住在秣陵縣。見皇太后叡智聖明,信仰虔誠,就照著她的容貌神態,塑造了一尊普賢聖像,裝飾非常華麗莊嚴。其月八日,設立的齋講大會即將圓滿結束,當時參加法會的僧人不多,並且名字和位置事先就已經安排好了,便引導大家依次就席,座位不多不少。法會進行到一半,將近中午時分,忽然看到有一奇異僧人,列席於法會座內,容止端嚴,舉眾矚目,但沒有一個僧人能認識他的。
齋主於是上前問:“上人法號怎么稱呼?”答:“慧明。”又問:“住在什麼寺廟?”答:“從天安寺來的。”二人正說著,異僧倏然不見了。大家都挺震驚又有些慚愧,普賢菩薩顯靈到法會來度化他們,但他們卻因為迷昧而一無所知。
三、普賢菩薩示現金光赫然滿天長久不散
南朝宋時,有沙門釋道冏,俗姓馬,扶風好畤人。學業淳粹,從小就有聲譽。元嘉二年九月,在洛陽為別人作普賢齋,道俗有四十多人參加,已經是第七天。這一天中午,正在吃飯,忽然有一個人乘馬來到佛堂前面,翻身下馬禮佛。道冏以為是平常人,所以就沒有特別加以禮請恭迎。這人也沒多說,拜完佛便登馬揮鞭,一下子就不知道他去哪兒了,只見金光赫然滿天,很長時間以後才逐漸消失。
這件事發生後的第三年十二月,在一位居士家裡又作普賢齋。最後一天,有兩位長相和穿著都很平常的出家人,直接來禮佛。大家以為是庸僧,不是很尊崇敬仰,只是隨便地問他們在什麼地方居住?回答說是住在前面的村子。這時,有白衣張道,察覺他們有些不同尋常,便至心禮拜。這兩位僧人出門,行走了幾十步之後,忽然飛塵沖天直上,儘管大家使勁瞪大眼睛搜尋他們,還是不知道去哪兒了。
四、一心頌持《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見到普賢菩薩
南朝宋時,上定林寺僧人釋普明,俗姓張,臨渭人。從小出家,稟性清純,蔬食布衣,以懺誦為業,專誦《法華》和《維摩》這兩部經。準備有專門的衣服和座位,以在誦經時單獨使用,努力避免和其他東西髒亂地放在一起。每當誦《法華經》,至《勸發品》時,就能看見普賢菩薩六牙大白象站在他的前面;誦《維摩經》,則能聽到空中有伎樂歌唄的聲音。他圓寂於宋孝建年間,終年八十五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