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都侖河

昆都侖河

昆都侖河,包頭市境內最大的黃河支流。大青山烏拉山的天然分界。“昆都侖”為蒙語音譯,意為“橫”,古稱石門水、呼延谷。其上游俗稱北齊溝。南北流向。發源於固陽縣,流經包頭市區,在哈林格爾鄉注入黃河。全長143公里,有支流23條,流域面積2716平方公里。屬季節性河流,山洪多發生於7 8月,歷史最大洪峰7050立方米/秒(1856年),下游建有昆都侖水庫。昆都侖溝河谷平坦,是橫穿陰山最理想的交通坦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昆都侖河
  • 外文名稱:Hondlon River
  • 地理位置:內蒙古自治區包頭
  •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氣候
  • 開放時間:全天
  • 著名景點石門風景區
歷史,河流治理,

歷史

昆都侖河在固陽縣城關鎮以北為自東向西流向,以南是自北向南流向,在青山區新城鄉的前口子流出山區進入平原區。此河谷南段是古今陰山南北通行的一條咽喉通道。50年代後,沿河谷建成了包白鐵路。該河屬季節性河流,多發洪水。流域大部分為石質山區,坡地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昆都侖河河谷平坦,可行馬車,是橫穿陰山最理想的交通坦途,遠在先秦時已經開闢和形成谷道。鑒於它在交通地理上通往漠北3條道路的中間,故曾稱為中道。在漢至北魏時又稱作“ 陽道”。在歷史上它對蒙古草原遊牧民族和黃河流域農耕民族之間的交往起了很大作用。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對昆都侖河的地理情況作了闡述。
昆都侖河是包頭市的母親河,包頭昆都侖區因它而得名。隨著上個世紀50年代建設大軍的進駐,一座現代化的工業區——包鋼在昆河西岸拔地而起,依河東岸而建的生活區也在這一時期建成並不斷發展。

河流治理

昆都侖河,歷史上是一條兩岸水草豐美牛羊成群的文明古河,也是一條水害頻繁而且嚴重的河流。據記載從1822年到1908年,昆都侖河就發生特大水災三次,其中1856年的洪峰流量達到了每秒七千多立方米,造成特大災害,使得房屋倒塌,田地淹沒殆盡,人畜傷亡慘重。至今在陝晉蒙一帶還傳唱著《水刮西包頭》的悲涼景象。1958年8月7日,包頭地區連降大暴雨,為建國以來之最,造成山洪爆發,昆河水橫溢,沖毀了田野,沖毀了村莊、沖毀了城鎮,也沖毀了下游公路橋和鐵路橋,交通、電訊中斷,廠礦企業停產,包頭昆區居民和包鋼廠區受到嚴重威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近億元,間接損失難以估量。災情發生後,人民解放軍和包頭市人民迅速投入到抗洪救災恢復生產之中,搶修公路、鐵路、橋樑,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
昆都侖河洪水災害的教訓促使修建昆都侖水庫提上議事日程,包頭市人民政府決定修建昆都侖水庫,並於當年11月動工。那時機械化水平還是很低的,修建水庫這樣大的土石方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工勞動。除施工單位的工人外,機關、團體、企業都組織幹部分批參加水庫建設勞動。
據當年參加水庫建設的老同志們回憶,他們當年背著鋪蓋帶著生活用品來到水庫工地,在河槽選了一塊地方平整出來,支起帳篷就臨時成為他們的辦公、生活的居住地了。水庫大壩屬帶鋪蓋的粘土心牆式建築,除用石料等大量物料外,需要大量的土方來堆砌,開山取石、取土、運輸等都需大量的人力,當年在向國慶十周年獻禮的號召下“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水庫工地上機械轟鳴,紅旗飄飄,人頭攢動,個個精神抖擻幹勁十足,把工地比作戰場,晝夜苦戰(以至於後來把“團結奮鬥,艱苦創業,進取奉獻,開拓務實”這十六字作為水庫人的精神理念。)。
1959年11月建成落閘蓄水,溢洪道也於1960年7月基本建成,設計洪峰流量為3100秒立方米,校核洪峰流量5000秒立方米,總庫容6700萬立方米。建成後的昆都侖水庫恰如蒙語昆都侖“橫”一樣,巍然橫亘於兩山之間,工程以防洪為主,兼顧工業、農業、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及農田灌溉,按一級建築物標準設計,汛期調洪減峰,免除了洪水對包頭市區和包鋼廠區的威脅,特別是1976年8月17日水庫上游發生大洪水,進庫流量達1500秒立方米,經水庫調洪減峰,下泄量僅500秒立方米,保障了下游的安全。由於最初設計防洪標準偏低,隨著運行時間的增加,對包頭市防洪安全構成了重大威脅。
昆都侖河
經國內著名水利專家論證,分別於1964年、1976年兩次對昆都侖水庫進行擴建,使水庫最大防洪能力達到500年一遇,防7000秒立方米洪水的標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