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河鎮

富河鎮

富河鎮位於巴林左旗北部,東與烏蘭達壩蘇木三山鄉交界,西與白音烏拉鎮相連,南與碧流台鎮毗鄰,北與錫盟西烏旗接壤。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早,風沙較大,秋季霜來較早,冬季多風較嚴寒。主要作物有脫毒馬鈴薯、大豆、甜菜、玉米、雜糧豆。鎮內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著名的富河文化就發現於本鎮的富河村。巴林左旗富河鎮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共落實馬鈴薯種植面積6萬多畝,農民可增加收入300多萬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富河鎮
  • 外文名稱:Fuhe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
  • 下轄地區:10個行政村,54個自然村
  • 政府駐地:307省道
  • 電話區號:0476
  • 地理位置:巴林左旗北部
  • 面積:734.56平方公里
  • 人口:2.6萬人
  • 方言:蒙古語,國語
  • 氣候條件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富河文化
  • 機場:赤峰玉龍機場
  • 火車站:林東站
  • 車牌代碼:蒙D
基本簡介,地理位置,轄區概況,地質地貌,植樹造林,資源介紹,農牧業資源,礦產資源,野生資源,旅遊資源,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農業情況,生態建設,退耕還林工程,

基本簡介

地理位置

巴林左旗位於內蒙古東部,大興安嶺西南山麓。

轄區概況

全鎮總面積734.56平萬公里,轄10個行政村,54個自然村,總人口2.6萬人。有耕地面積113218畝,其中水澆地面積2.53萬畝,有林面積27.1萬畝,草場面積31.5萬畝,2003年6月末家畜存欄10.5萬頭(只),其中羊存欄8.9萬隻,牛存欄4500頭,馬驢騾存欄1.15萬頭,是一個典型的以農牧業為主,農牧林結合的經濟類型區。

地質地貌

地質地貌屬大興安嶺余脈南麓,丘陵山地,海拔高度為900梷1100米,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早,風沙較大,秋季霜來較早,冬季多風較嚴寒。年降雨量平均350——40Ommm,無霜期90——115天。

植樹造林

巴林左旗富河鎮是今年該旗生態建設任務量最大的鎮,今春將完成人工造林7000畝,封山育林9600畝,以封代造4000畝,社會造林3500畝,義務植樹900畝,精品工程3000畝。在其鎮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積極抽調精兵強將,並成立了幾個造林專業隊,採取高標準規劃,嚴格要求工程質量,確保造林成活率。為了能夠多乾一點、乾好點,他們把帳篷煤氣、床等拉到工地上,在工地上吃住。林工站全體職工更是起早貪晚搞規劃、施工,檢查苗木質量,克服各種困難,以保證圓滿完成春季造林任務。

資源介紹

農牧業資源

主要作物有脫毒馬鈴薯、大豆甜菜玉米、雜糧豆。主要畜禽品種有山羊、綿羊、牛、馬、驢、騾、豬、雞、鴨、鵝。特別是大小畜存欄居全旗首位,有牧業大鄉之稱。

礦產資源

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鉛、鋅、銅、鐵、英石等亟待開發。
山金紅嶺鉛鋅礦山金紅嶺鉛鋅礦

野生資源

有自然山杏林5萬畝,人工山杏林5萬畝,有6萬畝己進入豐產期。還有豐富的蕨菜鮮蘑、哈拉海等山野菜資源。
玉米玉米

旅遊資源

鎮內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著名的富河文化就發現於本鎮的富河村。金界壕似長蛇穿越於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被譽為草原明珠的沙那水庫位於本鎮境內,在那裡可以進行划船、垂釣、游泳、吃魚宴,是假日旅遊的好去處。北部的烏蘭壩林場旅遊區素有野生動植物園之稱。全國最大的馬鹿生產基地也位於旅遊區內。正在開發的老爺洞溝,以山清水秀,奇峰怪石吸引著眾多遊客,可以體會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再往北近百里,可以到錫林郭勒大草原,騎馬、住蒙古包、喝奶茶,一覽草原的無限風光。
沙那水庫沙那水庫

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

富河鎮黨委、政府深入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立足於本鎮的資源,按照"穩定農業,強化牧業,推進林業,開發礦產業,培育加工業,壯大服務業"的發展思路,大力調整農牧業產業結構,積極培育主導產業,建設產業基地,為富河鎮的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各項事業呈現出了欣欣向榮的發展局面。
在農業上,按照"減糧增草擴經"的調整原則,重點抓好訂單項目,現己與旗華豐糧油公司、林西糖廠等龍頭企業建立了長期的購銷關係。年種植高油大豆2萬畝以上,種植甜菜3000畝以上。同時,成立了馬鈴薯協會,加大了脫毒馬鈴薯的引進、推廣和生產加工銷售工作力度,年種植馬鈴薯2萬畝以上。依託糧站的訂單,年種植小麥3000畝以上。從而使高油大豆生產基地、馬鈴薯生產加工銷售基地、甜菜種植基地、小麥種植基地初具規模。
在牧業上,全面落實舍飼養畜措施。大力發展牛羊改良育肥。現全鎮建黃牛改良站2處,羊改良站10處。年改良牛羊3.6萬頭(只),育肥出欄牛羊4萬頭(只)以上,其中掛靠草原興發集團可育肥羔羊1.5萬隻。同時掛靠華都集團、昆鵬集團鼓勵民眾發展瘦肉型豬養殖,年可育肥出欄商品豬3000口以上,其中年出欄500口的豬場3家。在林業上,通過退耕還林和封育,全鎮山杏林面積10萬畝,人均4畝,是左旗最重要的山杏生產基地。
小麥小麥
在礦業上,現有選礦1處,小型銅礦1處,採礦點2處。
在個體私營經濟上,現有磚廠2家,農貿市場2處,飯店、旅店15家,個體工商戶總數479家,正在籌建活畜市場和羔羊育肥基地。
在社會發展事業上,有中學1所,在校生906名。建有四層教學樓,有教職工72人。有中心衛生院1所,建有二層醫療住院樓,有醫護人員27名,病床20張,開設內科、外婦科、中西科及化驗、檢驗、X光、B超室,是醫療、防疫保健等為一體的綜合性醫院。有電視差轉台2處,在鎮政府建有線電視台1處。程控電話,傳呼塔、移動、聯通電話塔覆蓋全鎮,公路建設四通八達,林罕線貫穿全境,村村通公公汽車,全鎮公路總里程可達100公里。

農業情況

巴林左旗富河鎮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以富河村、烏爾吉村、烏蘭壩村3個馬鈴薯產業化示範村建設為重點,年初共落實馬鈴薯種植面積6萬餘畝,現有馬鈴薯貯藏窖已達75處,馬鈴薯存貯能力達到3000萬斤,加工能力已達8000萬斤。馬鈴薯通過貯藏進行反季節銷售和深加工,預計農民可增加收入400餘萬元。
馬鈴薯馬鈴薯
恰逢雨水充沛,加之品種適宜,馬鈴薯長勢良好,全鎮馬鈴薯有望獲得大豐收。鎮黨委政府配合烏爾吉澱粉廠與種植戶簽訂銷售訂單,保證充足的原材料供應。幫助烏蘭壩澱粉廠完成改擴建,完成了廠區環境整修。通過龍頭企業的牽引拉動,同時在馬鈴薯協會的帶動下,進一步整合澱粉粉條的加工資源,通過註冊商標、增加產品種類、搞精細小包裝等措施,提高了產品附加值,進一步帶動了本鎮及周邊地區馬鈴薯產業的快速發展。現全鎮馬鈴薯產業化鏈條逐漸完善,馬鈴薯的種植、貯藏生產、銷售基地已初具規模。

生態建設

烏爾吉沐淪河發源於富河鎮北部,貫穿巴林左旗全境,被全旗人民親切地稱為“母親河”。然而,由於沿河兩岸植被連年遭受破壞,水土流失嚴重。位於烏爾吉沐淪河上游的沙那水庫,1998年一場大洪水入庫淤泥就達兩千萬立方米,水庫庫容一下子減少了三分之一。面對這樣嚴酷的現實,旗委、政府發揚連續作戰精神,並藉助國家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的有利時機,自2001年開始,組織沙那水庫上游民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水庫上源生態治理大會戰。會戰期間,上游10個行政村每天出動七千多勞動力,有的最遠行程70餘華里,為完成會戰任務,他們有的租三輪車,有的趕毛驢車,帶著鐵杴、鎬頭和乾糧,中午吃住在工地。可廣大建設者不叫苦,不怕累,一連三年搞會戰,共完成生態治理面積兩萬一千多畝,通過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有效地遏制住了水土流失,使沙那水庫這顆“草原明珠”再度煥發出耀眼的光彩。
老爺洞溝老爺洞溝
為確保工程質量,全旗各處不斷探索工作機制,對工程實行契約制管理,鄉包村,村包戶,技術人員包項目,各級幹部分片指導,技術人員現場把關,幹部帶著民眾乾,乾群一心搞會戰。因此,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民眾參與生態建設的主動性。在造林過程中,普遍採用了大梨開溝整地造林、覆膜造林和套袋造林等抗旱造林技術,對農防林做到大坑、大水、大苗,對水保林和防風固沙林採用生根粉浸泡、覆膜套袋造林等。其中套袋造林技術得到林業專家的肯定,在全市推,並且堅持“不整地不造林,苗木不合格不造林,不採取抗旱措施不造林”的原則,從而使造林成活率達到90%以上。為全面調動社會力量和廣大人民民眾向林業生態建設工程投資、投工、投勞的積極性,旗委、政府和各職能部門把各項政策用好、用活、用足,對項目區內防風固沙林、水源涵養林等,在規劃、設計、施工中,本著誰造誰有、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產權明晰,一步到位,尤其是對荒山荒地造林,本著誰承包、誰造林、誰管護。極大地調動了人民民眾向項目區投工投勞的積極性,自己的樹自己栽,不用組織主動上山,造林進度和造林質量一年好於一年。共完成京津風沙源治理面積55.68萬畝。其中:人工造林面積14.5萬畝,封山育林36.37萬畝,飛播造林3.5萬畝。經自治區驗收組驗收,巴林左旗林業生態建設項目以其面積實、質量好、效益明顯而年年得到順利驗收和好評。
沙那水庫沙那水庫

退耕還林工程

退耕還林工程規模大,效果好,全市領先。只所以取得這樣的好成績,主要源於組織領導到位,宣傳認識到位,政策措施到位。一是組織領導到位。退耕還林,退耕是前提。為把國家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落到實處,巴林左旗黨委、政府成立了專門組織,落實了部門職責,並組織相關單位人員逐鄉逐村逐地塊進行調查摸底,確定工作目標和退耕面積。在規劃上高起點、高標準、重效益,集中連片,注重規模化經營。自2001年開始落實退耕還林工程以來,每年春季旗里都要組織召開專門會議,明確年度工作目標,與涉及項目的鄉鎮簽定責任狀,鄉包村,村包組,組包戶,層層落實責任,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二是宣傳發到到位。土地是農民民眾賴以生存的基礎,祖祖輩輩的種地謀生習慣,突然停下來種樹種草,人們一時很難轉變。而對根深蒂固的傳統意識,在項目落實過程中,各級幹部不是強迫命令,而是給民眾做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給民眾講政策、算細賬,最終引導民眾由農業往牧業上調,由種糧往種草上調。隆昌鎮大廟村全村575戶,2310口人。總耕地面積18272畝,其中沙化耕地14000畝,占總耕地面積的76.6%。耕地連年沙化退化,畝產不足百斤,收入不上百元。收入低,效益差,嚴重製約著大廟村的經濟發展。
2001年春季,大廟村剛開始落實退耕任務,多數民眾難以理解,有的直接指責村幹部:“種草吃草呀!”面對這樣的指責,鎮、村幹部不急不燥,而是耐心細緻地給民眾做思想工作,幫著民眾算經濟帳,算投入產出帳,算長期效益帳,當民眾了解到退一畝地國家不僅給20元現錢,還給200斤糧,這樣核計下來,比種地都強。民眾一下子就想通啦,當年這個村就落實退耕還林任務5000畝。三是政策落實到位。國家投巨資搞退耕還林工程,如果政策落實上打折扣,那將上對不起黨,下對不起民眾。因此,巴林左旗各級黨委、政府採取得力措施,嚴把政策兌現這一關鍵環節,把補助糧款直接發放到戶,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擠占和挪用。經過努力,全旗6年來共完成了退耕還林68.7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34.3萬畝,荒山荒地造林34.4萬畝,六年共爭取國家重點林業生態工程項目投資27590萬元,其中退耕還林種苗款3435萬元,退耕還林工程涉及全旗9個蘇木鎮、3個國有林場、154個行政村,40043戶,受益人口140150人。
種樹種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