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群島

宣德群島

宣德群島是中國西沙群島的組成部分,以紀念明朝宣德年間鄭和下西洋而得名。在西沙群島中,永樂群島在西,宣德群島在東,故宣德群島又稱東側群島。

主島和行政中心在永興島。住人的有:永興島-石島趙述島北島東島。正在大力綠化的西沙洲有工作站,人員有時上去工作。

宣德群島五大區域:1、宣德環礁是主體:它包括永興島-石島七連嶼宣德環礁銀礫灘及暗灘等,其中,七連嶼包括西沙洲-趙述島等等一系列島洲。2、最東部的西渡灘。3、東島環礁面積最大:包括東島高尖石等。4、南部的浪花礁。5、最南的嵩燾灘(先驅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宣德群島
  • 別    名:東側群島
  • 地理位置:南海西部、海南島東南外海
  • 氣候條件:熱帶季風氣候
  • 組    成:趙述島、東島、永興島
形成,高尖石島期,石島期,甘泉島期,沙洲期,地理,地質,水文,主要島嶼,永興島,石島,趙述島,西沙洲,北島,中島,南島,北沙洲,中沙洲,南沙洲,西新沙洲,東新沙洲,東島,高尖石,其他,開發歷史,自然資源,水產資源,海鳥資源,植物資源,海底資源,

形成

根據專家與前人研究資料中有關西沙島嶼類型、相互關係、發育狀況以及C測年數據,西沙群島珊瑚礁沉積物出露海面形成島嶼的時代,按先後順序分為四期:
永興島和七連嶼永興島和七連嶼

高尖石島期

地質年代相當於晚第三紀。按高尖石玻基輝橄岩同位素測定年齡為距今270萬年,當形成於地質史上晚第三紀,是西沙海域中最老的島嶼。
宣德群島

石島期

地質年代屬晚更新世晚期。據石島風成生物砂屑灰岩C測定數據,斷定石島風成沉積物形成於末次冰期(相當於1.1~6.5萬年之間)即晚更新世晚期。

甘泉島期

屬中全新世晚期,為西沙群島主要的成島期。包括甘泉島和永興島、趙述島、北島、中島、南島、珊瑚島、晉卿島、琛航島、廣金島、金銀島、東島等島嶼,具有相似的地形景觀和基本一致的高程(3~6米),其地表沉積層年齡距今2602±60~4053±281年(其中甘泉島中部1.5米深以內的沉積層C測定年齡為距今3500~4040年)。

沙洲期

屬晚全新世至現代成島期。其中西沙洲與中建島同一類型,中建島地表沉積物年齡為距今2159±114~2759±90年,應為晚全新世早期的沉積物;筐仔沙洲、鴨公島、鹹舍嶼、銀嶼、銀峙仔、全富島等則由鬆散狀灰白色貝殼、珊瑚等生物砂礫屑組成,一般高出海面1~3米,上有唐至明代遺物而無植被,成島時間比中建島要晚,為晚全新世後期至現代成島期沉積物。

地理

1987年9月10日國務院【國函156號】批覆:
宣德群島
1、將西沙群島依其地理分布劃分為東、西兩部分,即西為永樂群島,東為宣德群島。
宣德群島
2、將現西沙群島中永樂群島以外的地理實體劃歸宣德群島,趙述島和西沙洲劃入七連嶼,並相應調整宣德群島的經緯度為北緯15°43′-17°00′,東經112°10′-112°54′;七連嶼的經緯度為北緯16°55′-17°00′,東經112°12′-112°21′。

地質

除高尖石和石島分別為火山岩和晚更新世生物砂屑灰岩之外,其餘島嶼所分布的都是全新世海相生物碎屑沉積物。如該沉積岩層在永興、琛航等島嶼約0~22米深地層,岩性呈灰白、灰黃、棕褐色,鬆散狀,具磷酸鹽化生物骨屑砂礫層,成分主要由珊瑚、貝殼、紅色石灰藻的碎屑及有孔蟲組成;碎屑為中粗粒狀及砂礫狀,分選性差,次圓狀,貝殼為腹足類和腕足類,多成碎屑狀,也有完整的個體;有孔蟲屬種較多,數量豐富,除個別種屬外,其組合以熱帶礁區淺水底棲大有孔蟲占絕對優勢。
廣泛分布的全新世海相生物碎屑沉積物類型還有:含鳥糞貝殼珊瑚砂礫岩,海灘岩,貝殼珊瑚砂礫,含鳥糞貝殼珊瑚砂,珊瑚礁灰岩等。

水文

鬆散岩類孔隙潛水主要分布於永興島、東島、中建島、琛航島、金銀島、珊瑚島、甘泉島、晉卿島等島嶼的砂堤砂地,含水層岩性為珊瑚貝殼碎屑砂、礫砂等,厚16.49~23.90米,水位埋深1.50~3.50米。鑽孔單位湧水量1.989~4.800d m/s﹒m,單孔推算最大湧水量為168.4~304.8m/d,富水性中等;民井單位湧水量3.035~20.18d m/s﹒m,推算單井最大湧水量52.4~427.1m/d,富水性屬中等至貧乏。
固結岩類孔洞裂隙水主要分布於石島、永興島、東島、金銀島、珊瑚島、琛航島和甘泉島等島嶼,含水層岩性為珊瑚礁灰岩、珊瑚貝殼砂礫岩等,厚度大於196.62米,水位埋深0.57~3.27米。鑽孔單位湧水量6.665d m/s﹒m,推算最大單孔湧水量641.2m/d;民井單位湧水量12.68dm/s﹒m,推算最大單井湧水量為134.1m/d,富水性中等。

主要島嶼

宣德群島位於西沙群島的東側偏北,在北緯15°43′~17°00′,東經112°10′~112°54′之間的海域上。其主體為宣德環礁,古代我國海南漁民稱之為“東七島”或“上七島”、“上峙”等。1947年為紀念明代航海家鄭和於明永樂至宣德年間七下西洋而定名為宣德群島。該群島共有8座島嶼、6座沙洲和7座暗灘(礁)。

永興島

海南漁民稱為“貓峙”或“巴注”(海南話二者諧音),源於古時漁民初上島時遇老鼠,便帶貓來島上繁殖。1946年我國政府派遣永興號軍艦接收西沙群島,因以艦名命島名以示紀念。
永興島地理坐標為北緯16°50′,東經112°20′,距位於其西北方的海南島榆林港180海里。島形近橢圓形,東西長約1950米,南北寬約1350米,面積2.1平方公里,是南海諸島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島嶼。島陸地勢平坦,平均高度為海拔5米,最高點為西南部的沙堤達8.5米;四周礁盤寬度1200米左右,礁緣突起成白浪花環狀,雪白如帶的沙灘寬50~100米,圍繞著茂盛的綠色叢林,沙灘周圍又有寬100米、高6~8米的沙堤環繞。島中部是潟湖乾涸而成的低地,發育著由鳥糞衍化成的磷質石灰土,其間有水井多口,水量充足,但因含硫酸鎂而不能食,只可作洗滌之用。島上自然植被密布,野生植物有148種,占西沙野生植物總數的89%,主要樹種有草海桐(羊角樹)、麻楓桐、野枇杷、海棠樹和椰樹等;野生動物主要是鰹鳥、軍艦鳥、燕鷗等海鳥類。
永興島地處西沙群島的中央,面積較大,風浪較小,四周有良好錨地,便於船隻停泊,島上環境優美,故歷來是我國漁民生產生活的基地和南海諸島的首府,海南建省後已成為西、南、中沙群島的行政中心。

石島

是上升礁構成的島嶼,與永興島同位於一個礁盤上,接近礁盤東北緣,西南距永興島約1130米;地理坐標為北緯16°51′,東經112°21′;海南漁民稱為“小貓注”(相對於永興島而言),又因該島上草叢中多蚱蜢而別名“蚱蜢嶼”。石島南北長約550米,中部寬約300米,面積約0.08平方公里;海拔高程15.9米,是南海諸島中最高的島嶼。石島與永興島不僅同處一礁盤之上,而且距離很近,1979年修築了一條寬3米的石堤連線二島,低潮時可通車,但二島在岩性、構造、形態和時代上均有顯著差異。石島四周海蝕現象保存清晰,岩溶地形明顯可見,地面起伏,除少數地方覆蓋麻楓桐、草海桐等植被外,大部分地方岩石裸露,故名“石島”。

趙述島

位於永興島的北面,地理坐標是北緯16°59′,東經112°16′。海南漁民習慣稱為“船暗島”(意為船隻天黑後可到此避風歇息),1947年為紀念明代趙述奉命出使三佛齊而命名為趙述島。島呈琵琶狀,即橢圓形連一條170米長的沙嘴,東西長約700米,南北寬約450米,面積約0.22平方公里,海拔4.4米,東、北、南三面發育了海灘岩。島上遍布草海桐等植物,綠樹蔥蘢,利於海鳥栖息,故形成了淡褐色的鳥糞土和成片的硬碟磷質石灰土。島西端在東北季風影響下,發育了一條長約170米的沙嘴。中西部建有燈塔、瓦房和積蓄天然雨水的水池,海南漁民早就在島上長期定居和季節性留居。

西沙洲

位於趙述島西部約3海里,地理坐標是北緯16°59′,東經112°13′;海南漁民稱之為“船暗尾”(意即趙述島的盡頭),是一座正在擴大中的沙洲,呈橢圓形,東西長約800米,南北寬400米,面積0.2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約2米,是宣德群島中的第三大島。潔白的珊瑚沙遍布島上,四周礁盤較為寬廣,沙洲上厚厚的沙層內含有極其豐富的淡水,歷來是漁民補給淡水的地方。附近海域水產資源甚豐,出產海龜、海參、硨磲、馬蹄螺等海產品,是海龜繁衍後代的基地之一,也是海南漁民到西沙捕魚的第一站。沙洲東部礁盤上有一水深3~6米的礁塘,遍布著艷麗多姿的各種鹿角珊瑚叢,頗具旅遊觀賞價值。

北島

位於永興島北面,西北距趙述島約2海里,地理坐標16°58′,東經112°19′;島形狹長,作西北-東南走向,長1500多米,寬約290米,面積約0.4平方公里,故海南漁民稱作“長峙”或“長島”。西北部較高,達海拔3~4米;東南部地勢低,常為海潮所淹沒。北島為沙堤環繞,堤寬80米上下,由珊瑚貝殼沙屑組成。沙堤之外為礁坪,之內有潟湖乾涸所成的窪地,生長著以草海桐為主的灌木叢,是海鳥群棲的樂園。島西北、西南和南岸均有缺口,是海龜進入本島的通道,稱為“龜門”,北島是南海海龜的主產地之一。

中島

位於北島的東南面0.5海里,地理坐標是北緯16°57′,東經112°19′;因介於北島與南島之間而得名(1935年),海南漁民稱為“石峙”;呈橢圓形,長約700米,寬250米,面積約0.2平方公里;島高海拔約6米,地形周高中低,周圍有沙堤環繞,沙堤寬約60米,高4米,堤外有礁灘岩發育,中部為潟湖乾涸而成的低地;植被以草海桐為主的茂密灌木叢,海鳥群棲,鳥糞堆積,為海龜產卵之地。

南島

位於中島東南0.5海里,地理坐標為北緯16°57′,東經112°20′,也是1935年命名。島呈長條形,自西北至東南長約1200米,面積約0.17平方公里;周圍也被沙堤環繞,堤高4~5米,中部低洼;植被及海產與中島略同。
在南島的南面有3座沙洲,按其相對位置分別命名為北、中、南沙洲。又因3座沙洲都生長紅色的馬齒莧,海南漁民自南而北依次稱為紅草一、紅草二、紅草三。

北沙洲

接近南島,在北緯16°56′,東經112°20′;北寬南窄,長約300米,最寬處80米,面積約0.02平方公里,海拔約3米,地勢低平,大潮時易淹沒。洲上有幾條沙脊發育,沙體兩端在季風影響下順風向移動,夏季因盛行西南風而伸向東北,冬季則相反。由於沙洲還在成陸階段,受波浪經常性沖刷,因而地面植被較少,雜草稀疏。

中沙洲

地理坐標是北緯16°56′03",東經112°20′36″;洲形不規則,長約300米,最寬處約80米,面積約0.05平方公里,海拔約2米,在大風浪影響下形態多變,且易被海浪淹沒。北岸海灘岩發育較為穩定。洲上植被稀疏。

南沙洲

地理坐標是北緯16°55′49″,東經112°20′44";洲呈圓形,長約500米,寬約300米,面積約0.06平方公里,海拔4.1米,四周略高,中部略低,東北岸及南岸有沙嘴發育呈三角形,頂端向海延伸。北岸和東南岸有海灘岩生成,沙洲上潛育磷質石灰土,生長茂密的草叢和灌叢。

西新沙洲

位於南沙洲以南約500米,北緯16°55′,東經112°21′附近,呈彎鉤形,面積2000多平方米,海拔1.9米,是1972年第20號颱風中由於波浪沖刷和洋流搬運而形成的小沙洲(1983年定名)。

東新沙洲

位於南沙洲以南約500米、西新沙洲東面數百米處,地理坐標北緯16°55′,東經112°21′;呈彎鉤形,面積4000多平方米,海拔2.1米;與西新沙洲並列如“孿生兄弟”,也是在1972年第20號颱風中形成並同時命名的小沙洲。

東島

因位於群島的東面而得名(1947年),又名“和五島”,海南漁民則稱為“貓興島(巴興島)”。地理坐標為北緯16°40′,東經112°44′;其東側是香港至南洋群島的必經航線。島呈長方形,東北-西南長約2.4公里,寬約1公里,面積約1.7平方公里,為西沙第二大島。是上升礁和珊瑚貝殼沙體複合組成的島嶼,周高中低,四周為由珊瑚貝殼生物沙構成的岸堤所環繞,堤高6.7米;中部低洼地布滿長1~2厘米的珊瑚貝殼礫塊,為鳥糞膠結成的褐黃色鳥糞石。南部遺留一小潟湖,潛育著磷質石灰土。東南岸堤之外,發育著一座離岸沙堤,東北岸則發育著海蝕崖。島上不同群落、不同生態的植物種類繁多,森林茂密,自中部低地至四周岸堤,再到寬5~15米的白色珊瑚貝殼沙灘上,依次分布著抗風桐(即麻楓桐)、海岸桐為主的高大喬木,草海桐、銀毛樹等灌木,以及馬齒莧等矮小的草本植物,島西部還有海南漁民種植的欖仁樹和椰子樹等成片人工林,植被鬱閉度達70%以上,被稱為“海上林海”。由於林木繁茂,島上鰹鳥、軍艦鳥等海鳥終年群集,鳥糞層深厚;以鰹鳥數量最多,逾數千隻,使東島又有“鰹鳥天堂”之譽。

高尖石

位於東島西南約8海里處,地理坐標為北緯16°35′,東經112°38′,是南海諸島中唯一的一座火山岩島,由火山碎屑(玻基輝橄岩,含凝灰熔岩,還夾雜生物硬體碎屑)構成。島呈三角形,長約20米,寬15米左右,立面底寬頂尖,呈四級塔狀,高5.2米,四壁陡峭,故海南漁民稱為“尖石”,又因遠望似船而稱之為“石船”、“雙帆”,低潮時最低一級台階露出,面積約0.03平方公里,特大高潮時僅頂部3~4平方米露出水面,是宣德群島中最小的島嶼。高尖石水下3~5米的平台上珊瑚叢生,多姿多彩,成為又一座“海底花園”。

其他

還有銀礫灘、浪花礁、西渡灘、湛涵灘、濱湄灘、北邊廊、嵩燾灘等7座暗礁(灘),隱沒于海水中

開發歷史

中國人民最早發現並開發島礁
中國人民最早發現這些島嶼礁灘,長期以這些島嶼礁灘為基地進行漁業捕撈生產和居住,世代相繼對這些島嶼礁灘進行辛勤的開發和經營。
宣德群島
公元226年,三國時的東吳孫權派朱應、康泰出訪東南亞各國。康泰回國後根據經歷所寫成的《扶南傳》,對南海諸島的地理情況作了準確的記載。
在西沙群島的甘泉島有一處唐宋遺址,出土一批唐宋瓷器、鐵鍋殘片以及其他生產、生活用品。這無可辯駁地證明,至少從唐宋時期開始,中國人民就已經在西沙群島居住和生產,早已經是西南中沙群島的主人。及至明清時代,中國人民在各島嶼上保留了大量遺蹟。
中國政府最早實行管轄和行使主權
兩漢時,西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110年),海南始置珠崖、儋耳郡,標誌著中央政權對海南島及南海諸島直接統治的開始。
早在唐代已經將西南中沙群島劃歸海南島的振州管轄。
明清時期,政府對南海諸島進行詳細記載並繪製地圖,將島礁正式列入中國疆域版圖。

自然資源

水產資源

中國南海海洋魚類有1500多種,多數種類在宣德群島海域都有分布,其中很多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主要有馬鮁魚、石斑魚、紅魚、鰹魚、帶魚、寶刀魚、海鰻、沙丁魚、大黃魚、燕鰩魚、烏鯧魚、銀鯧魚、鮪魚、鯊魚等。
可能的未來可能的未來
水產類還有海參、海貝、藻類等,都具有一定經濟價值。

海鳥資源

部分島嶼上林木茂盛,花草遍地,四時如夏,島嶼周圍廣闊的海面上有豐富的海洋食料,吸引著大批的島類在這裡繁衍生長。分布在各個島嶼上的鳥類總計有六十多種。比較常見的有白鰹鳥、軍艦鳥、海鷗、藍翡翠鳥、銹眼鳥等。

植物資源

在形成時間較長和面積較大的幾個主要島嶼上,都生長有茂密的樹林。一般以麻楓桐樹組成的純林為主,稱為“熱帶海島型常綠林”。
宣德群島

海底資源

群島海域的海底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巨大。
海底資源還包括有各種金屬礦產資源,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海洋開發的深入,海底資源有著非常廣闊的開發前景和巨大的利用價值。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