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鵬翱

吳鵬翱

吳鵬翱(1755年—1826年),祖籍階州吳家道(今武都區漢王鄉),生於清階州白馬關分州安寧里(今甘肅康縣寺台鄉),字雲逵,號仙陵山人。清代隴上著名文史學人,以《武階備志》一書流芳後世。光緒間葉沛恩《階州直隸州續志》首列其傳,雖今人多著皆有增補,但仍有一些牴牾、不確之處尚需考辨。

基本介紹

  • 本名:吳鵬翱
  • 所處時代:清
  • 出生時間:1763年
  • 去世時間:1826
簡介,人物生平,相關事件,史籍記載,

簡介

吳鵬翱的生平現今均作1763年—1826年,考之,卒年為確、生年有誤。他病逝於陝西旬陽縣教諭任上,是在清宣宗道光六年(1826年)冬月二十七日,時年71歲,這一點史料記載為確。該縣知事王壬垣、興安府知府龔定國等人贈送《生前德序》匾,對其亡故時間也記載甚確,不可能有紕漏。那么,按此卒年71歲上溯,吳鵬翱應出生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而不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今人之所以會出現吳鵬翱生年的錯誤,是因其建立在他18歲參加州試、一連三次參加鄉試落第,又再閉門謝客,埋頭苦讀三年才於乾隆五十四年中舉(孝廉)的不合理推算上。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吳鵬翱從州試到中舉實際花去了16年時間,中舉時他已經是34歲了。
吳鵬翱

人物生平

吳鵬翱放棄會試,並非不戀仕途,而是在功名、人生和自主之間權衡取捨的結果。他中舉次年,即參加了禮部貢院的春闈(會試)不第,對於35歲的他,是繼續苦讀生涯?還是乾點識見天下之事?最終他選擇了後者,開始了宦遊、讀書、著述的新階段。邢澍《武階備志序》有生動記述:“余戚選貢吳君雲逵,客浙東西十餘年常與余相依。暇日無事,縱論古今,嘆鄉《州志》之不足據,發奮草創。就余家藏書三萬餘卷,朝夕披閱,手抄目營至夜分不少休。體例門目則就余商酌之。”(馮國瑞《守雅堂稿輯存》)可知吳鵬翱治文史而成《武階備志》,並非一開始就確立的目標,而是他在宦遊、讀書生活的逐漸進行中,由思考而草創,系集腋而成裘的。當然,他少年時期良好的家教素養和遊冶識見也是極其重要的。《武階備志·凡例》云:“愚自少從先君子遠宦,迨稍長,復以覓食走四方,滇黔閩廣燕趙吳越間,遊歷幾遍。”由此可見一斑。

相關事件

吳鵬翱的籍貫,今說或為階州人、武都人,或為康縣人,但說法未確。說其為清階州人不謬,但吳鵬翱所在的乾嘉道時期,並無武都縣、康縣之稱。有學者稱:“吳鵬翱,祖籍階州吳家道(今武都區漢王鄉),雍正年間,其祖父吳徽因家貧移居今康縣寺台鄉庵房山……乾隆初移今寺台鄉吳家斜坡。”(漆子揚《邢澍詩文箋疏及研究》)此說較前大大前進了一步,但只說明了祖籍,吳鵬翱的生地仍顯不確,今康縣寺台鄉與他生活的乾道時期是怎樣的一個行政區劃?據民國康縣首志《新纂康縣縣誌》(省圖石印本),今康縣寺台鄉(民國屬大堡鄉)即在清乾道時期屬於階州白馬關分州安寧里,為吳鵬翱確切籍貫。

史籍記載

現今諸書對吳鵬翱治史《武階備志》的艱辛、該著的流傳和歷史功績頗為關注,但對其承前繼後的歷史地位缺乏評價。邢澍評吳鵬翱撰《武階備志》緣由為“嘆鄉《州志》之不足據,發奮草創”,成書之後“可成一家之著作,備《四庫》之採擇矣”。承前與創新,在此一目了然,遠非當時一般史家可比。這種能力的獲得,還因了他祖父乾隆初遷居安寧里(今吳家斜坡),十八年後他父親吳作哲中舉,家道振興。後兩年吳鵬翱出生,隨父開始了在狄道(今臨洮)、雲南祿勸、廣東鎮平等地成長讀書生活,良好的少年學養,奠定了他承前創新的基礎。而他學術的求真精神,以及學業的求實理念,是該書“展而讀之,真足以移風易俗,凡為政者之所必需,亦凡為士者之所必覽也”(清羅映霄《武階備志跋》)這種學術價值的根本保障。
《武階備志》一書的著作風格,影響並啟發了後面的治史者。《階州直隸州續志敘》云:“吳鵬翱《武階備志》二十一卷,考據頗詳,顧迄明而止,國朝事闕如也。”同期《階州直隸州續志序》說:“書吏呈《武階備志》一部,系郡人吳鵬翱所撰。考據詳矣,但迄明而止……”可知,隴南晚清時重要方誌《階州直隸州續志》即繼承了吳鵬翱求真求實的學術風範,並使其史事追求得以延續和發展,所以《武階備志》承前繼後的歷史地位應得到充分重視和高度評價。另外,今存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刻本《扶風縣誌》為吳鵬翱、王樹棠合纂,按時例兼有扶風知縣宋世犖署名,系我國重要方誌,有台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影印本,但學界對其重視不夠,有待深入考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