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匈奴

北匈奴

西漢後期,匈奴分為南北兩支: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虛閭權渠單于死,引起內部分裂,先後出現五單于爭立的情況,混戰不斷,最後發展為呼韓邪單于郅支單于的相互攻伐,分為南下附漢的為南匈奴、留在漠北的為北匈奴。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于附,是為南匈奴,郅支單于部為北匈奴。北匈奴曾擊敗大宛、烏孫等國,強迫四方各族進貢,威震西域,一度領導了匈奴的短暫復興。

東漢永元初年(公元89年),北匈奴被東漢和南匈奴擊敗(竇憲燕然勒功),91年東漢大將軍左校尉耿夔又出擊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軍,這導致北匈奴走向沒落。大部分西遷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與東漢仍然發生多次戰役,便再遷於西邊的康居國,後來,餘部西遷至中亞地區和東歐地區,其小部分留居鄂爾渾河流域,後被鮮卑所並,北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鐵弗人在河套地區建立過胡夏;後全部融入漢族。

基本介紹

歷史,西漢時期,東漢時期,北匈奴去向,留居者去向,西遷者去向,重要人物,

歷史

西漢時期

五單于爭立
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虛閭權渠單于死,引起內部分裂,先後出現五單于爭立的情況,混戰不斷,最後發展為呼韓邪單于郅支單于的相互攻伐。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于附,是為南匈奴,郅支單于部為北匈奴。
前58年,匈奴東部姑夕王等人共立虛閭權渠單于子稽侯柵為呼韓邪單于,擊敗握衍朐鞮單于,握衍朐鞮自殺身亡。都隆奇等人共立日逐王薄胥堂為屠耆單于,擊敗呼韓邪。此時呼揭王自立呼揭單于,右奧鞮王自立為車犁單于,烏籍都尉亦自立為烏籍單于,是為五單于爭立時期。屠耆單于先後攻擊烏籍、車犁,烏籍、車犁皆敗走西北與呼揭合兵,呼揭、烏籍皆去單于稱號,擁車犁為單于,為屠耆所敗。呼韓邪乘機進攻,屠耆大敗自殺,車犁也率部投降。
不久,呼韓邪兄呼屠吾斯自立為郅支單于,居東邊。屠耆從弟休旬王也自立為閏振單于。前54年,閏振率軍東擊郅支,兵敗被殺。郅支乘勝擊破呼韓邪,據漠北王庭。呼韓邪單于南下投靠漢朝。後來郅支單于則率部眾退至中亞康居(今巴爾喀什湖鹹海之間,即哈薩克斯坦一帶),呼韓邪單于占據漠北王庭。前36年,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響,甘延壽、陳湯遠征康居的匈奴,擊殺郅支單于。在這之後,跟隨郅支遷到鹹海邊的這些匈奴人消失了。西部的這些匈奴人沒有記下自己的歷史,因為他們缺乏與可以把他們的情況保留下來的任何文明大國的接觸,如我國記下了東匈奴人的歷史。直到公元第4世紀末,約370-375年間,當他們的後裔渡過伏爾加河和頓河入侵歐洲時,這些匈奴人以及他們的首領巴拉米爾和阿提拉才再現於古典歷史上。

東漢時期

南北匈奴分立
在東漢初年,匈奴就大量進入塞內。46年前後,匈奴國內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人畜飢疫,死亡大半。而統治階級因爭權奪利,發生分裂。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為單于,與蒲奴單于分庭抗禮,匈奴分裂為兩部。後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臣稱為南匈奴,安置在河套。而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漢伐北匈奴及爭奪西域
留居漠北的北匈奴,連年遭受嚴重天災,又受到南匈奴、烏桓、鮮卑的攻擊,退居漠北後社會經濟極度萎縮,力量大大削弱,多次遣使向東漢請求和親。其一怕東漢北伐,其二想挑撥破壞東漢與南匈奴的關係;其三想在西域抬高自己聲望,其四想通過和親與東漢互市交換所需物資。東漢政府沒有答應和親,僅同意雙方人民互市。北匈奴從65年至72年不斷入侵東漢漁陽至河西走廊北部邊塞,隨著東漢的政治穩定和經濟得到恢復發展,國力增強,在南匈奴的支持下,開始了征伐北匈奴的戰爭
73年二月東漢派竇固等四路大軍出擊,占據伊吾盧城(今新疆哈密)。同年,派班超通西域南路鄯善國,75年至76年漢匈之間對西域展開了一場爭奪戰,竇固、耿恭擊敗呼衍王和左鹿蠡王,占車師、爭奪金滿城,因漢明帝死,中原大旱,人民負擔太重,暫時罷兵。83年至85年北匈奴人先後有七十三批南下附漢,加上南匈奴攻擊,北匈奴力量大大削弱。87年鮮卑從東部猛攻北匈奴,殺死優留單于
天山之戰
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十一月,北匈奴侵襲河西,明帝決定發兵進攻北匈奴。次年二月,東漢政府大發邊軍,並聯合南匈奴、盧水羌胡、烏桓、鮮卑共數萬人,分4路出擊:謁者僕射祭彤與度遼將軍吳棠出高闕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進襲涿邪山(今阿爾泰山東)的北匈奴皋林溫禺犢王;奉車都尉竇固及騎都尉耿忠出酒泉塞(今甘肅酒泉),進擊白山(今新疆天山);駙馬都尉耿秉與騎都尉秦彭出張掖居延塞,向三木樓山方向進攻;騎都尉來苗與護烏桓校尉文穆出平城塞(今山西大同),向匈奴水(今內蒙古翕金河)方向進擊。
4路軍中,竇固(·~公元88年)、耿忠一路戰績最佳。2人率酒泉、敦煌、張掖甲卒及盧水羌胡1。2萬騎兵出塞後,長驅天山,擊敗北匈奴呼衍王部,斬殺千餘人,隨後又追擊至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攻占伊吾盧城(今新疆哈密西),在這裡設定宜禾都尉,留駐吏卒屯田,然後返回。其餘3路均因北匈奴遠遁無功而還。
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竇固二次兵伐天山,在蒲類海擊破白山部匈奴,進而前至車師,復置西域都護戊己校尉,恢復了漢與西域的交通。
這次東漢4路大軍出擊,雖未消滅北匈奴的主力,但是重新打通了西域,實現了斬斷匈奴右臂的目的。在這次戰役中,東漢首次徵調少數民族軍隊共同進擊匈奴,為其 以夷伐夷 戰略方針的實施,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漢破北匈奴
優留單于死後,北匈奴大亂,漠北又發生蝗災,人民饑饉,內部衝突不斷,北匈奴內部危機連連。東漢乘此時機,於89年到91年與南匈奴聯合夾擊北匈奴。
89年(東漢永元元年)夏六月開始,竇憲、耿秉率軍與南匈奴軍隊在涿邪山會合(今蒙古國滿達勒戈壁附近),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今蒙古國額布根山),北單于大敗逃走,漢軍追擊,俘殺一萬三千餘人,北匈奴先後有二十餘萬人歸附。班固和竇憲、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刻石紀功而還(班固燕然勒功)。再出擊北匈奴,北單于受傷逃走。91年耿夔率領東漢大軍又出擊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軍,北單于迫使其西遷,率殘部西逃烏孫康居
94年,南匈奴亭獨屍逐侯鞮單于立。新降的北匈奴部眾對亭獨屍逐侯鞮單于不服,在同年,十五部二十幾萬人皆叛變,脅迫前單于屯屠何之子奧鞬日逐王逢侯為單于,匈奴再次分裂,東漢派遺大軍以及烏桓、鮮卑兵共四萬人大敗逢侯單于,逢侯遂率眾出塞,漢軍追趕不及。107年,逢侯趁東漢放棄西域之際,控制西域,脅迫諸國共同搔擾東漢邊疆十幾年。118年,逢侯被鮮卑擊敗,率領百餘人投靠東漢。
北匈奴西遷
在91年北單于戰敗後,率殘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在其立足後,仍然出沒於天山南北,實施掠奪。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殺死了漢將索班。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西域長史,屯兵柳中,班勇於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在班勇離職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斐岑於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里坤,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
錫爾河是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裡是康居國。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法立足,大約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至於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動,因為缺乏史料記載,就不得而知了。

北匈奴去向

留居者去向

一部分西遷,其餘留居鄂爾渾河流域,後被鮮卑所並(被合併的匈奴人是40萬),北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鐵弗人在河套地區建立過胡夏

西遷者去向

西漢晚期,匈奴分裂,北匈奴繼續與漢朝為敵。公元73年至91年,東漢聯合南匈奴持續發動了對北匈奴的戰爭,將北匈奴逐出漠北高原。還有一種假說是北匈奴則逐漸向西後退,直至頓河多瑙河流域,並以南俄羅斯大草原為基地,對羅馬帝國發動戰爭,是致使羅馬帝國最終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亞洲的北匈奴在被漢朝軍隊擊敗之後西遷,其後成了入侵歐洲的匈人。肯定這一想法的人認為,北匈奴遠走歐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爾加河地區(今天的俄羅斯韃靼自治共和國),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亞),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中亞匈奴,一部分與圖蘭低地民族融合(中亞河中地區),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區(吐火羅斯坦),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即是白匈奴

重要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