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仙橋

二仙橋位於撫州市城西,在臨川四中附近,是單孔石拱橋,橋東西向,高1.8米,寬2.7米,長12米,全橋通用花崗岩石砌成,式樣古樸,年代無考。傳說古代,河面甚寬,橋下通船,河水由此流入西津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仙橋
  • 位於撫州市城西
  • 屬於:單孔石拱橋
  • :1.8米
  • :2.7米
簡介,其他信息,

簡介

二仙橋
二仙橋一帶過去風光秀麗。相傳宋朝宰相晏殊、明朝戲劇家湯顯祖均遊覽過二仙橋,並有題詠。湯顯祖在《秋日西池望二仙橋》詩中說:“池上映秋光,登臨愛夕陽。鏡中蒲柳色,衣上芰荷香。聽雨初留展,當風一據床。倚蘭延客語,高菊以鄰芳。紫翠連山瞑,晴陰隔水涼。坐著人世小,仙馭白雲鄉。”從這首詩來看,明代的二仙橋一帶水面寬闊,十里風荷,三秋高菊,亂山徐吐日,積水遠生煙,且有亭台樓閣,風景如畫,令人產生無限情思。此河現已淤塞,僅為小溪。小橋看起來不起眼,但它的名字的來歷卻有著多種傳說。

其他信息

一為連樊二仙說。明代無名氏所撰《二仙橋記》中說,二仙橋之二仙,一姓連,字可久,能詩,好著羽衣,遂為羽客,後得仙道去,為玉皇香案待中;一姓樊,字秀齊,亦漢人,隱壺山,服氣鍊形。《順帝紀》云:因二人嘗游於臨川郡,浴於此水,故橋曰“二仙橋”。該《橋記》又云:相傳臨川城西北五里處,有連、樊二水,源出長岡,因連、樊二仙以劍刺石,石裂,泉水湧出,遂成連樊水。連樊水上架一橋,是為二仙橋。
二為王、郭二仙說。曾任撫州刺史的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說,王、郭二仙為王方平、郭族兩兄弟,一從父姓,一從縣令姓。王、郭二君,祖籍汴州陳留,漢末避亂遷居臨川縣城西郊二仙橋一帶,當時此地背臨西津湖,湖兩岸百姓出城進城都要乘船擺渡,既不方便,又不安全。王、郭二人有意修橋,便裝扮和尚,外出化緣募捐,集得一筆款子,遂請來能工巧匠,自己親自監造,造了七七四十九個月,一座木橋飛架湖南北。王、郭二人因建橋有功,遂為鐵拐李、張果老超度成仙。人們為了紀念王、郭二仙,遂將木橋命名為“二仙橋”。持此說者甚多。
三為書生平基說。相傳建造二仙橋時,橋基下料數次,總不得平,眾泥工束手無策。適有書生二人路過,見此情況。一書生說;“你們竭盡全力,也不能端正橋基。”說完一躍而下,手抱一石,衝倒原來橋基,然後叫同行者下橋搬石,兩人你追我趕,不到一餐飯功夫,橋基平正。當時觀者如堵,眾泥工正想向書生道謝,誰知忽然一陣清風,兩書生就不見了。眾人認為兩書生是神仙下凡,橋建成後,遂以“二仙”為名。還有湯、周二仙說。湯為晉人,時為靖州壽光令;周為洪州南昌令,具體傳說不詳。這些傳說都給二仙橋塗上了一層神奇的色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