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莊,位置,歷史建設,主要建築,自然環境,特色風味小吃,購物,交通,門票信息,拙政園,概述,位置,記載,歷史發展,主要劃分,主要特點,變化原因,主要樹木,交通,購物,門票信息,頤和園,歷史發展,主要部分,建築設計,面積劃分,交通,門票信息,留園,概況,占地面積,建築風格,主要特點,留園三絕,主要建築,購物,交通,門票信息,深化交流合作,
承德避暑山莊
位置
避暑山莊位於河北省
承德市中心區以北,
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距離北京230公里。
避暑山莊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園林,占地面積564萬平方米,宮牆周長約20華里,比
北京頤和園大了近一倍。宏偉美麗的園林和園外漢、蒙、藏等不同民族風格的寺廟使承德市成為中國北方著名的
旅遊城市。
歷史建設
避暑山莊始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於乾隆五十五年,歷時87年,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為中國著名的古代帝王宮苑,這座規模宏大的園林擁有殿、堂、樓、館、亭、榭、閣、軒、齋、寺、等建築100餘處。
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園,園中有山,山區占了整個園林面積的4/5。從西北部高峰到東南部湖沼、平原地帶,相對等差180米,形成了群峰環繞、色壑縱橫的景,山谷中清泉涌流,密林幽深。當年利用山峰、山崖、山麓、山澗等地形,修建了多處園林、寺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遙相對立的兩個山峰上的亭子,一個叫“
南山積雪”,一個叫“
四面雲山”。
在亭子上遠眺,山莊的各風景點,山莊外的幾座大廟,以及承德市區,周圍山上的奇峰怪石,都可以一覽無餘。在另一座山峰上還有一座亭子叫“
錘峰落照”,在這裡磬錘峰首先映入眼帘,每當夕陽西照,磬錘峰被紅霞照得金碧生輝,故名“錘峰落照”。山莊的建築布局大體可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苑景區又可分成湖區、平原區和山區三部分。
主要建築
宮殿區的主要建築宮殿區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帝後居住的地方,包括“正宮”、“
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已毀)四組建築。
正宮是宮殿區的主體建築,包括9進院落,分為“前朝”、“後寢”兩部分。主殿叫“
澹泊敬誠”,是用珍貴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各種隆重的大典都在這裡舉行。其後的殿堂分別叫“四知書屋”、“
煙波致爽”、“雲山勝地”等,是皇帝處理朝政、讀書和居住的地方。
湖區雖然沒有頤和園的昆明湖那么大,但是由於洲島錯落,湖面被長堤和洲島分割成5個湖,各湖之間又有橋相通,兩岸綠樹成蔭,顯得曲折有致,秀麗多姿。湖區的風景建築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勝建造的,如“
煙雨樓”,是模仿浙江嘉興南湖煙雨樓的形狀修的。金山島的布局仿自江蘇鎮江金山。
湖中的兩個島分別有兩組建築,一組叫“如意洲”,一組叫“
月色江聲”。“如意洲”上有假山、涼亭、殿堂、廟宇、水池等建築,布局巧妙,是風景區的中心。“月色江聲”是由一座精緻的
四合院和幾座亭、堂組成。每當月上東山的夜晚,蛟潔的月光,映照著平靜的湖水,山莊內萬籟俱寂,只有湖水在輕拍堤岸,發出悅耳的聲音,“月色江聲”的題名便是由此而來。
自然環境
平原區主要是一片片草地和樹林。當年這裡有
萬樹園,園內有不同規格的蒙古包28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御幄蒙古包,直徑達7丈2尺,是皇帝的臨時宮殿,乾隆經常在此召見少數民族的王公貴族,宗教首領和外國使節。
山莊的西部和北部是山區,這裡,峰奇石異,林木繁茂,氣候十分蔭涼,比承德市區低4-5度,來此盡可體會避暑之情趣。另有棒錘區、蛤蟆石等奇景。
特色風味小吃
燒賣、油酥餑餑、八寶飯、二仙居碗坨、一百家子白蕎面、糕涼粉、驢打滾、烙糕、煎餅盒子、莜麥面小吃、八溝燒餅、羊湯、鮮花玫瑰餅、南沙餅、果丹皮等。
購物
避暑山莊絲織掛錦:避暑山莊特產絲織掛錦採用中國傳統的“中堂畫”表現形式,在淡黃色或淺灰色的緞面上,繪出一組組避暑山莊特有的山水園林建築,亭台樓閣、山泉林瀑一應俱全。絲織掛錦圖案色彩典雅清新,運用了宮庭畫中典型的工筆寫實手法,有鮮明的地域特徵和民族風格。
承德木雕:承德木雕是承德有名的工藝品,以承德山區特有的名貴木材為原料,製成手杖、家具或其它工藝品,並在上面雕刻出極具特色的圖案。承德手杖以山核桃殼和山城珍木“明開夜合木”為原料,山核桃殼是承德山區的一種土特產品,外殼質地堅硬,紋理清晰。
剪紙:剪紙是一項在民間流傳甚廣的手藝,由來以久。承德剪紙風格細膩獨特,取材十分廣泛,內容除傳統的花鳥、年年有“魚”、胖娃娃以外,又增加了避暑山莊、外八廟等當地著名景致。
交通
公交:
避暑山莊在河北省
承德市區內,交通方便,從承德火車站前乘5、7、11、15路公車可達。
一般首末時間6:30--19:30,一般價格1元,大部分為無人售票。
提示:承德市內的小公共汽車,線路齊全,車次也比較多,花1元錢一般可到市內各景點(到小布達拉宮和須彌福壽之廟需步行10-15分鐘)。從避暑山莊大門外乘6、15路可到外八廟。
門票信息
成人票:旺季120元/人;淡季80元/人其他優惠:5月1日--10月1日 旺季票價 120元/人,10月1日--第二年5月1日 90元/人 1.4米以下兒童免費(沒有半價票) 軍官證,記者證免票
普陀宗乘之廟(小布達拉宮):旺季80元/人;淡季60元/人須彌福壽之廟(班禪行宮):旺季30元/人;淡季20元/人。 普樂寺(圓亭子):旺季30元/人;淡季20元/人。
普寧寺:旺季50元/人;淡季40元/人。布達拉行宮景區:旺季80元/人;淡季60元/人磬錘峰景區:50元
拙政園
概述
拙政園名冠江南,勝甲東吳,是中國的四大名園之一,
蘇州園林中的經典作品。
位置
拙政園位於蘇州古城區東北
婁門內的東北街。園林占地面積約4.1公頃(不包括管理、花圃用地約0.67公頃)。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由御史
王獻臣始建。在以後的四百餘年間,滄桑變遷,屢易其主,幾度興廢,原來渾然一體的園林演變為相互分離、自成格局的三座園林。
記載
早期王氏拙政園,有
文徵明的拙政園“圖”、“記”、“詠”傳世,比較完整地勾畫出園林的面貌和風格。當時,園廣袤約13.4公頃,規模比較大。園多隙地,中亘積水,浚沼成池。有繁花塢、倚玉軒、芙蓉隈及軒、檻、池、台、塢、澗之屬,共有三十一景。整個園林竹樹野郁,山水瀰漫,近乎自然風光,充滿濃郁的天然野趣。
歷史發展
經歷—百二十餘年後,明崇初四年(公元1631年)已盪為丘墟的東部園林。歸侍郎
王心一所有。
王善畫山水,悉心經營,布置丘壑,並以
陶潛“歸田園居”詩,命名此園。該園有放眼亭,夾耳崗,嘯月台,紫藤塢,杏花澗,竹香廊等諸勝。可分為四個景區。
中為涵青池,池北為主要建築
蘭雪堂,周圍以桂、梅、竹屏之。池南及池左,有綴
雲峰、聯壁峰,峰下有洞,曰“小
桃源”。步游入洞,如漁郎入桃源,桑麻雞犬,別成世界。蘭雪堂之西,梧桐參差,茂林修竹,溪澗環繞,為流觴曲水之意。北部系紫羅山、漾盪池。東甫為
荷花池,面積達四五畝,中有林香樓。家田種秫,皆在望中。
主要劃分
乾隆初年,拙政園東部園林以西又分割成中、西兩個部分。
西部現有布局形成於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由
張履謙修葺,改名“補園”。遂有塔影亭、留聽閣、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宜兩亭等景觀。又新建三十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裝修精緻奢麗。
中部,系拙政園最精彩的部分。雖歷經變遷,與早期拙政園有較大變化和差異,但園林以水為主,池中堆山,環池布置堂、
榭、亭、
軒,基本上延續了明代的格局。從
鹹豐年間《拙政園圖》、同治年間《拙政園圖》和光緒年間《八旗奉直會館圖》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塢、聽雨軒、玲戲館、批杷園和小飛虹、小滄浪、聽松風處、
香洲、玉蘭堂等庭院景觀與現狀諸景毫無二致。因而拙政園中部風貌的形成,應在晚清鹹豐至光緒年間。
主要特點
拙政園的不同歷史階段,
園林布局有著一定區別,特別是早期拙政園與今日現狀並不完全一樣。正是這種差異,逐步形成了拙政園獨具個性的特點,主要有:
因地制宜
⑴因地制宜,以水見長。據《王氏拙政園記》和《歸田園居記》記載,園地“居多隙地,有積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環以林木”,“地可池則池之,取土於池,積而成高,可山則山之。池之上,山之間可屋則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園利用園地多積水的優勢,疏浚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彌的個性和特色。
拙政園中部現有水面近六畝,約占園林面積的三分之一,“凡諸亭檻台榭,皆因水為面勢”,用大面積水面造成
園林空間的開朗氣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廣林茂”的特點。
疏朗典雅
天然野趣。早期拙政園,林木蔥鬱,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園林中的建築十分稀疏,僅“堂一、樓一、為亭六”而已,建築數量很少,大大低於今日園林中的建築密度。竹籬、茅亭、草堂與自然山水溶為一體,簡樸素雅,一派自然風光。拙政園中部現有山水景觀部分,約占據園林面積的五分之三。
池中有兩座島嶼,山頂池畔僅點綴幾座亭榭小築,景區顯得疏朗、雅致、天然。這種布局雖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園的風範。
庭院錯落
曲折變化。拙政園的園林建築。早期多為單體,到晚清時期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表現在廳堂亭榭、遊廊畫舫等園林建築明顯地增加。中部的建築密度達到了16.3%。其次是建築趨向群體組合,庭院空間變幻曲折。如小滄浪,從文徵明拙政團圖中可以看出,僅為水邊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會館時期,這裡已是一組水院。由小飛虹、得真亭、志清意遠、小滄浪、聽松風處等軒亭廊橋依水圍合而成,獨具特色。
水庭之東還有一組庭園,即批杷園,由海棠春塢、聽雨軒、嘉實亭三組院落組合而成,主要建築為玲瓏館。在園林山水和住宅之間,穿插了這兩組庭院,較好地解決了住宅與園林之間的過渡。同時,對山水景觀而言,由於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間的對比襯托,主體空間顯得更加疏朗、開闊。
變化原因
這種
園中園式的庭院空間的出現和變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與園林面積縮小有關。光緒年間的拙政園,僅剩下了1.2公頃園地。與蘇州其他園林一樣,占地較小,因而造園活動首要解決的課題是在不大的空間範圍內,能夠營造出自然山水的無限風光。
這種園中園、多空間的庭院組合以及空間的分割滲透”、對比襯托;空間的隱顯結合、虛實相間空間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間的欲放先收、先抑後揚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間的局限,收到小中見大的效果,從而取得豐富的園林景觀。這種處理手法,在蘇州園林中帶有普遍意義,也是蘇州園林共同的特徵。
主要樹木
⑷園林景觀,花木為勝。拙政園向以“林木絕勝”著稱。數百年來一脈相承,沿襲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園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觀取自植物題材,如桃花片,“夾岸植桃,花時望若紅霞”;竹澗,“夾澗美竹千挺”,“境特幽回”;
瑤圃百本,花時燦若
瑤華。”歸田園居也是叢桂參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蘚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蘭如雪。杏花盛開,“遮映落霞迷澗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錦帳重疊。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獨傲冰霜。有泛紅軒、至
梅亭、竹香廊、竹郵、紫藤塢、奪花漳澗等景觀。
至今,拙政園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觀取勝的傳統,荷花、山茶、
杜鵑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僅中部二十三處景觀,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為主景的景觀。如遠香堂、荷風四面亭的荷(“香遠益清”,“荷風來四面”);倚玉軒、玲瓏館的竹(“倚楹碧玉萬竿長”,“月光穿竹翠玲瓏”);待霜亭的桔(“洞庭須待滿林霜”);聽雨軒的竹、荷、芭蕉(“聽雨入秋竹”,“蕉葉半黃荷葉碧,兩家秋雨一家聲”);玉蘭堂的玉蘭(“此生當如玉蘭潔”);雪香雲蔚亭的梅(“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聽松風處的松(“風入寒松聲自古”),以及海棠春塢的海棠,柳陰路曲的柳,批把園、嘉實亭的批把,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拙政園的園林藝術,在中國造園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江南
私家園林一個歷史階段的特點和成就。
交通
公交:游1、游2、游5線,202路(原2路)、313路(原3路)、923路(原23路)、529路(原29路)、40路、78路拙政園站下,往東行100米即到。
自駕:
1、從上海到蘇州,或從南京到蘇州:
滬寧杭高速--"蘇州東"出口下--官瀆里立交--北環路--齊門路--北園路--百家巷--拙政園
2、從杭州到蘇州,或從蘇北沿線(揚州、南通、鹽城等城市)到蘇州:
蘇嘉杭高速--"蘇州城區"南出口下--東環路--
婁門路--拙政園。
購物
蘇繡:彩繽紛、絢麗多彩的蘇繡,被人們譽為中國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蘇繡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江蘇省的無錫、常州、揚州、宿遷、東台等地。江蘇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蠶桑發達,盛產絲綢,自古以來就是錦繡之鄉。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繡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蘇扇:蘇扇是蘇州摺扇、檀香扇、絹宮扇,紙團扇的總稱。它經歷史悠久、製作精巧著稱。摺扇由收則摺疊而得名,又因用時需撒開,故又稱“撒扇”。扇骨以竹片為主,扇面大多用宣紙裱成。蘇州的摺扇生產始於南宋,元、明兩代名家輩出,製作愈見精良。
桃花塢木刻年畫:桃花塢木刻年畫因集中於桃花塢一帶生產而得名。它通過版畫設計、木版雕刻,並採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而成。起源於明代盛行於清代雍正、乾隆年間,已有300多年歷史。
門票信息
票價:淡季(每年1月、2月、3月、6月、11月、12月)70元,旺季(每年4月、5月、7月、8月、9月、10月)90元;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下學歷的學生憑真實有效的學生證半價優惠;70歲及以上老人憑高齡證(或身份證)、現役軍人憑軍人證、殘疾人士憑真實有效的殘疾證以及1.2米以下兒童免票。
頤和園
概述頤和園是中國現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
古代園林。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境內,距
天安門20餘公里,占地290公頃。
歷史發展
頤和園原為封建帝王的
行宮和花園,遠在金貞元年 (1153年)即在這裡修建“西山八院”之一的“金山行宮”。明弘治七年(1494年)修建了園靜寺,後皇室在此建成好山園。1664年清廷定都北京後,又將好山園更名為“瓮山行宮”。清乾隆年間,經過15年的修建工程,將該園改名為“清漪園”。此時的清漪園,北自
文昌閣至西宮門築有圍牆,東、南、西三面以
昆明湖水為屏障,園內修建了許多
亭台樓閣,橋廊齋榭,山清水秀,富麗堂皇。
鹹豐十年(1860年),
英法聯軍瘋狂搶劫並焚燒了園內大部分建築,除
寶雲閣(俗稱“銅亭”)
智慧海、多寶 琉璃塔倖存外,珍寶被洗劫一空,建築夷為一片廢墟。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在清漪園的廢墟上興建起頤和園。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
八國聯軍的野蠻破壞,後慈禧又動用巨款重新修復。數百年來,這裡一直是封建帝王、皇室的享樂之地,解放後闢為公園。1961年國務院公布頤和園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部分
頤和園包括
萬壽山、昆明湖兩大部分,園內山水秀美,建築宏偉。全園有各式建築3000餘間,園內布局可分為政治、生活、遊覽三個區域。政治活動區,以仁壽段為中心,是過去
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辦理朝事、會見朝臣、使節的地方。生活居住區,以玉瀾堂、
宜芸館、樂壽堂為主體,是慈禧、光緒及后妃居住之地。風景遊覽區,以萬壽山前山、後山、後湖、昆明湖為主, 是全園的主要組成部分。
建築設計
在
世界古典園林中享有盛譽的頤和園,布局和諧,渾然一體。在高60米的萬壽山前山的中央,縱向自低而高排列著排 雲門、排雲股、德輝殿、
佛香閣、智慧海等一組建築,依山而立, 步步高升,氣派宏偉。以高大的佛香閣為主體,形成了全園的中心線。沿昆明湖北岸橫向而建的長廊,長728米,共273間, 像一條彩帶橫跨於萬壽山前,連結著東面前山建築群。長廊中有精美柁畫 14000多幅,素有“畫廊”之美稱。位於頤和園東北角,萬壽山東麓的
諧趣園,具有濃重的
江南園林特色,被譽為 “園中之園”。
面積劃分
占全園總面積四分之三的昆明湖,湖水清澈碧綠,景色宜人。在廣闊的湖面上,有三個小島點綴,其主要景物是西堤、
西堤六橋、東堤、南湖島、
十七孔橋等。湖岸建有廓如亭、
知春亭、鳳凰墩等秀美建築,其中位於湖西北岸的清晏舫(石訪)中西合璧,精巧華麗,是園中著名的水上建築。後山後湖,林茂竹青,景色幽雅,到處是
松林曲徑,小橋流水,風格與前山迥然不同。山腳下的
蘇州河,曲折蜿蜒,時狹時闊,頗具江南特色。在岸邊的樹叢中建有
多寶琉璃塔。後山還有一座仿西藏建築——香岩宗印之閣,造型奇特。
蘇州街原為宮內的民間
買賣街,現已修復並向遊人開放。擁山抱水,絢麗多姿的頤和園,體現了中國造園藝術的高超水平。
交通
公交到頤和園:209、330、331、332、346、394、712、718、726、732、696、683、801、808、817、926;
到頤和園北宮門:303、330、331、346、375、384、393、634、716、718、696、683、801、808、817、834、特5;
到頤和園新建宮門:374、437、704、992、481、952;
到頤和園西門:469。
自駕:1.駕車從西北四環香山方向出口出去,行至中塢路口,一直向北(玉泉山方向)直行,大約500米(北塢村)見紅綠燈右轉,一直向東行駛即到頤和園西門。頤和園收費停車場不大,但可以將車輛停在路邊(不收費)。
⒉從東四環向西行駛至火器營橋出口出去,沿輔路穿過火器營橋,下橋後右邊有一條小路(汽車檢測場東牆外),沿小路一直向北直行,行駛大約1500米即到頤和園西門。這條路車輛很少,但路面較窄。游完後可原路返回。
門票信息
旺季 (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8 :30~17 :00 ;靜園:8 :30~ 20 :00 淡季 (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9 :00~16 :00 ;靜園:9:00~ 19 :00 門票價格:旺季30元(聯票60元);淡季20元(聯票50元)
園中園:佛香閣:10元文昌院:20元蘇州街澹寧堂:10元 月票:30元
留園
概況
留園(The Lingering Garden)在蘇州閶門外,留園是明萬曆年間太僕徐泰時建園,時稱
東園,清嘉慶時歸觀察
劉恕,名寒碧莊,俗稱
劉園。同治年間盛旭人購得,重加擴建,修葺一新,取留與劉的諧音改名留園。清末狀元
俞樾作《留園記》稱其為“吳下名園之冠”。1961年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拙政園、北京
頤和園、
承德避暑山莊齊名,為全國“四大名園”。1997年列入“
世界遺產名錄”。2010年被評為國家
AAAAA級旅遊景區。
占地面積
留園占地30餘畝,集住宅、祠堂、家庵、園林於一身,該園綜合了江南造園藝術,並以建築結構見長,善於運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變化,吸取四周景色,形成一組組層次豐富,錯落相連的,有節奏、有色彩、有對比的空間體系。全園用建築來劃分空間,可分中、東、西、北四個景區:中部以山水見長,池水明潔清幽,峰巒環抱,古木參天;東部以建築為主,重檐迭樓,曲院迴廊,疏密相宜,奇峰秀石,引人入勝;西部環境僻靜,富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籬小屋,頗有鄉村田園風味。
留園的建築在
蘇州園林中,不但數量多,分布也較為密集,其布局之合理,空間處理之巧妙,皆為諸園所莫及。由留園入口處所立“留園全景圖”所見,每一個建築物在其景區都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從全局來看,沒有絲毫零亂之感,給人有一個連續、整體的概念。
建築風格
園內亭館樓榭高低參差,曲廊蜿蜒相續有七百米之多,頗有步移景換之妙。建築物約占園總面積四分之一。建築結構式樣代表清代風格,在不大的範圍內造就了眾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築,處處顯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見大的造園藝術手法。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徐泰時創建時,林園平淡疏朗,簡潔而富有山林之趣。至清代劉氏時,建築雖增多,仍不失深邃曲折幽靜之趣,中部布局基本未變,還保留了明代園林的氣息。到盛氏時,一經修建,園林內更顯得富麗堂皇。
全園曲廊貫穿,依勢曲折,通幽渡壑,長達六七百米,廊壁嵌有歷代著名書法石刻三百多方,其中有名的是董刻二王帖,為明代嘉靖年間
吳江松陵人董漢策所刻,歷時二十五年,至萬曆十三年方始刻成。
主要特點
賞留園首看建築。留園以其
獨創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築藝術而享有盛名。層層相屬的建築群組,變化無窮的
建築空間,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虛實相間,曠奧自如,令人嘆為觀止。占地30餘畝的留園,建築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全園分成主題不同、景觀各異的東、中、西、北四個景區,景區之間以牆相隔,以廊貫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門使兩邊景色相互滲透,隔而不絕。園內有蜿蜒高下的長廊670餘米,漏窗200餘孔。一進大門,留園的建築藝術處理就不同凡響:狹窄的入口內,兩道高牆之間是長達50餘米的曲折走道,造園家充分運用了空間大小、方向、明暗的變化,將這條單調的通道處理得意趣無窮。過道盡頭是迷離掩映的漏窗、洞門,中部景區的湖光山色若隱若現。繞過門窗,眼前景色才一覽無餘,達到了欲揚先抑的藝術效果。留園內的通道,通過環環相扣的空間造成層層加深的氣氛,遊人看到的是迴廊復折、小院深深是接連不斷錯落變化的建築組合。園內精美宏麗的廳堂,則與安靜閒適的書齋、豐富多樣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的涼台燠館、迤邐相屬的風亭月榭巧妙地組成有韻律的整體,使園內每個部分、每個角落無不受到建築美的光輝輻射。
留園建築藝術的另一重要特點,是它內外空間關係格外密切,並根據不同意境採取多種結合手法。建築面對山池時,欲得
湖山真意,則取消面湖的整片牆面;建築各方面對著不同的露天空間時,就以室內窗框為畫框,室外空間作為立體畫幅引入室內。室內外空間的關係既可以建築圍成庭院,也可以庭園包圍建築;既可以用小小天井取得裝飾效果,也可以室內外空間融為一體。千姿百態、賞心悅目的園林景觀,呈現出詩情畫意的無窮境界。
留園三絕
冠雲峰
留園內的冠雲峰乃
太湖石中絕品,其集太湖石”
瘦、皺、漏、透”四奇於一身,相傳這塊奇石還是宋末年花石綱中的遺物。北宋末年,雖然北面戰事吃緊,金兵壓境,但宋徽宗卻在東京城內大興土木,建造“
延福宮”、“
萬壽山”。他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徵集奇花異石,誇口要搜羅天下珍品於宮廷之中。徽宗祟寧四年特地在蘇州設立了
蘇杭應奉局,專門負責搜羅名花奇石。蘇杭應奉局的主管叫朱緬,此人最善巴結上峰,自當上了此官後,有採辦“花石綱”的大權在手,於是放開手腳,拚命在民間收刮。只要民家有一石一木被他打聽到並看中,立刻派兵、上門搶奪,誰敢反抗,即以對皇帝“
大不恭’治罪。有時為了搬樹移石,甚至拆掉民居的圍牆甚至房子,當時朱緬從民間搜到的花石太多,以致終於激起了
方臘農民起義,當時方臘起義軍的一個口號就是殺“朱緬”,與方臘起義軍相呼應,蘇州地區也爆發了以石生為首的,農民起義。不久,北宋政權由於國庫空虛、民不聊生終於為金所滅,微宗自己也做了俘虜。冠雲蜂就是未來得及運的花石綱的遺物。
魚化石
留園冠雲樓下有一匾,上書“仙苑停雲”,為當代大家沈尹默所書,意思是說這座冠雲峰停留在此,宛如蓬萊仙苑與天堂勝景。正中粉牆上嵌有一大塊灰黑色的古代魚化石,據專家考證,此石可能采自浙江建德地區。化石上20多條長約15厘米左右的小魚,學名“中鱭魚”,仔細觀察,它們的頭骨、脊骨、椎骨、肋骨和尾、鰭都歷歷在目,猶如刻畫在石上。這些小魚形態生動,有的在單個尋食閒遊,有的聚焦在一起爭食嬉戲,情景栩栩如生。此石系火山灰沉積於湖泊中形成,為侏羅紀魚化石,是地球歷史的“見證人”,距今已有1億4千萬年。遊客至此,千萬不要因為此石貌不驚人而失之交臂,錯過欣賞這一件大自然贈送的瑰寶。石旁有聯:“鶴髮初生千萬壽,庭松應長子孫枝”。聯旁壁上掛有四塊大理石山水掛屏,為園內舊物,石上詞句,俱合畫意。
幽谷明月圖(大理石屏風)
留園的五峰仙館內保存有一件號稱“留園三寶”之一的大理石天然畫“幽谷明月圖”。這塊直徑1.4米的大理石出產於雲南點蒼山山中,厚度也僅有15毫米。石表面中間部分隱隱約約群巒起伏,懸壁重疊,下部流水潺潺,瀑布如簾,而天空中雨止風行,月兒在雲中朦朦朧朧,別有一番詩情畫意。正如石屏上的題字:“雨後靜觀山意思,風前閒看月精神。”這是自然形成的一幅山水畫。
主要建築
解放前,園遭到嚴重破壞,解放後經過整修,除部分建築物由於當時無法恢復,暫時種樹綠化外,由於專家們參與了修建工作,絕大部分恢復了原樣。今參考前人資料,將園內主要建築名稱結構及歷史演變敘述其下:
一、綠蔭:明
高啟葵花詩:“艷發朱光里,叢依綠蔭邊。”建筑西側原有一株古楓,小軒籠罩在樹蔭下,故名。建築似軒,硬山造,臨水而築,劉氏寒碧莊時已有。軒南庭院牆上有石匾嵌於其上,
錢大昕書“花步小築”。
二、濟仙亭:此亭為廊亭,盛氏時此亭無名,後因亭北青楓樹邊有一石形如濟顛,而俗稱濟仙亭。
三、明瑟樓:水經註:“目對魚鳥,
水木明瑟。”此處環境雅潔清新,有水木明瑟之感,故藉以為名。樓為二層半間,卷棚單面歇山造,樓上三面置有明瓦和合窗,樓梯在外,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梯邊一峰屹立,上鐫“一梯雲”三字。樓梯面東牆上,有
董其昌書“飽雲”二字磚匾一塊。此樓劉氏時已有。
四、恰杭:明瑟樓下方室稱“恰杭”,杭:《唐韻》與航同,《說文》方舟也,此建築及其西涵
碧山房在可亭處看來有如一艘航船,取
杜甫“野航恰受兩三人”之句。故名恰杭。此名盛氏時已有。
五、涵碧山房:宋
朱熹詩“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建築面池,水清如碧,涵碧二字不僅指池水,同時也指周圍山巒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藉以為名。建築三間,卷棚硬山造,東面緊靠明瑟樓,劉氏時稱“卷石山房”,盛氏時名“涵碧山房”,因建築前臨荷池,故通常又稱荷花廳,俞樾《留園記》中“涼台燠館”即是指此。
六、聞木樨香軒:木樨,即岩桂。軒為方形,後倚雲牆,單檐歇山造,徐氏時稱“桂馨閣“,劉氏時曾名“餐秀軒”,盛氏時改為今名。
七、可亭:亭,《釋名》:“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可亭,取白香山可以容膝,可以息肩,當其可斯可耳之意,指此處有景可以停留觀賞。亭為六角,飛檐攢尖,結頂為一花瓶倒扣(為 1953 年整修時應急之作)。劉氏時稱“箇中亭”,盛氏時稱“可亭”。解放後整修,亭頂比昔時略尖一些。
八、小蓬萊:《史記》:“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此處在水池當中,故藉以為名。二面曲橋相連,上面架以亭式紫藤棚架。此處有
黃石,刻有“小蓬萊”三字,系解放後新題。盛氏時園中亦有小蓬萊者,據考證系指今西部
土山。
九、濠濮亭:《世說》:“
晉簡文帝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
翳然林水,便自有
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濠,即濠上,濮,水名,古人觀魚之地。此處藉以為名。亭為方形四角,單檐歇山造,其北挑出水面而築。劉氏時稱此亭為“掬月亭”。亭側池畔立有一石,倒影池中如圓月,名印月。盛氏時名“濠濮想亭”。今易名濠濮亭。
十、曲溪樓:《爾雅》:“山瀆無所通者曰溪,又注川曰溪。”曲溪,亦即
曲水,此處為借用。建築臨水,二層,單檐歇山造,樓只有前半爿,下為過道,狹長,進深僅 三米 左右,南北長十餘米。其下劉氏曾名“攸寧堂”,樓名曲溪,曲溪之名沿用至今。
十一、西樓:位置在五峰仙館之西,劉氏時曾名西爽,今俗稱西樓。建築為單檐歇山造,和曲溪樓相通。
十二、清風池館:《詩經》:“吉甫作頌,穆如清風。”又宋
蘇東坡《赤壁賦》中“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水榭向西敞開,平臨近水,環境舒適,藉以為名。建築為水軒形式,單檐歇山造。劉氏時稱垂楊池館,盛氏時改名為清風池館,昔署匾曰“清風起兮池館涼”。
十三、自在處:宋
陸游詩“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此處景色與詩意相同,藉以為名。前側一峰名“朵雲”,對面置有青石牡丹花台,雕刻精美,為明代園林遺物。
十四、遠翠閣:
方乾詩:“前山含遠翠,羅列在窗中。”詩與景符,藉以為名。其下即自在處,劉氏時曾名“空翠”,後改名含青樓,盛氏時名“遠翠閣”。閣實質為樓,其上三面都置有明瓦和合窗,二層,單檐歇山造。
十五、汲古得修綆:唐韓愈詩:“汲古得修綆。”《說苑》:“管仲曰短綆不可以汲深井”。綆 ,井索也。修綆,即長索。意思是,鑽研古人學說,必須有恆心,下功夫找到一根線索,才能學到手,和汲深井水必須用長繩一樣。這裡從前是書房。盛氏時稱汲古得修綆。建築在五峰仙館西,硬山卷棚造。
十六、五峰仙館:此館為園內最大的廳堂,五開間,九架屋,硬山造。由於
樑柱均為楠木,故又稱楠木廳。此處舊為徐氏“後樂堂”,劉氏時擴建為“傳經堂”。盛氏時因得
文徵明停雲館藏石,屬
吳大澄書 其額,更名“五峰仙館”。
十七、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佳晴,宋
范成大詩“佳晴有新課”。喜雨,春秋穀梁傳,“喜雨者有志於民者也。”快雪,
王羲之帖“快雪時睛”。都是指對農田有利之意。這裡指四時景物,不論晴雨都好。亭為單檐歇山造,解放後在原盛氏亦吾廬的基礎上改建而成。原來“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在五峰仙館後院西北方向(今為一排花牆)。劉氏時即有,盛氏時稱此名。
十八、林泉耆碩之館:林泉者,指山林泉石,遊憩之地;耆,指高年;碩,有名望的人。這裡是指老人和名流的遊憩之所。館為一屋兩翻軒,南北裝修不同。北為方梁,有雕花;南為圓梁,無雕花。窗及地坪方磚也有所不同,故又稱鴛鴦廳。廳為四面廳形式,單檐歇山造,其北兩角飛檐上塑有鳳穿牡丹圖案。建築三開間九架屋,並環有走廊。館為盛氏時所建。館內有兩匾,南“奇石壽太古”,北“林泉耆碩之館”。“冠雲峰贊序”
屏門對著冠雲峰。
十九、亦不二:不二:《維摩經》曰:“文殊問維摩詰,何等是不二法門。維摩詰默然不應。文殊曰:善哉善哉,乃無有文字語言,是真人不二法門。”意為直接入道,不需文字語言。建築為半亭形式,後倚走廊,亭後廊牆上開有圓洞門,貫通東園一角。小亭正北,面對待
雲庵。
二十、待雲庵:
盛康,別號待雲庵主,此處是盛氏家庵,是園主參禪禮佛的一方淨土,故名待雲庵。建築為單檐歇山造。“待雲”二字原為朝西磚細門宕上的磚匾。據楊一村講, 1953 年整修時,他是工地負責人,其時磚匾已破碎,只剩下面半段,當時缺乏有關資料,疑為佇雲(見留園 1982 年前所有說明書)。後經園林有關專家考證,認為應作貯,孟郊詩“開亭擬貯雲,鑿石先得泉”。庭院中有峰有泉,故名(1988 年南京工學院出版的蘇州旅遊叢書《留園》,即稱貯雲庵)。今已根據史料,恢復原名。牆上有盛宣懷親筆提字“清泉洗心,白雲怡意”。
二十一、冠雲樓:冠雲,峰名,此樓為觀冠
雲峰而設,盛氏時樓曾名“雲滿峰頭月滿天樓”。樓下名“仙苑停雲”。建築為三開間五架屋,東西兩面又各接一間四架屋。樓下正中壁上嵌有古代魚化石一方。
二十二、冠雲亭:冠雲,峰名,為觀峰而設。亭為六角攢尖,頂部飾有如意桔子。
二十三、冠雲台:冠雲,峰名,此台實質系亭,為觀峰而設,建築呈正方形,單檐歇山造。
二十四、揖峰軒:宋朱熹《游百丈山記》“
前揖廬山,一峰獨秀”。此建筑西有一湖石名“
獨秀峰”,軒前庭院稱“石林小院”,庭院內有晚翠、迎暉、段錦、競爽等太湖石峰,園主痴石,借用
米芾拜石典故,稱其軒為揖峰軒。建築為硬山造,外觀二間半,實質只有一間半,劉氏時就有此名,沿用此今。
二十五、洞天一碧:建築為小屋一間,因三面置有空窗,亦可稱亭。因此地在石林小院內,有如洞天福地中的一塊碧玉,故名。劉氏時此建築就有,盛氏時稱“洞天一碧”,解放後曾稱“石林小屋”,今已恢復原名。
二十六、靜中觀:唐劉禹錫詩“眾音徒起滅,心在靜中觀”。語意超塵出世。建築為亭,由於二面借廊,只有一角,頗為罕見。此名劉氏時就有。
二十七、還讀我書齋:晉陶潛《讀山海經》詩:“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此處從前是書齋,建築為樓,二重,硬山造,劉氏時稱“還讀館”,盛氏時稱“還讀我書齋”,解放後曾稱“還我讀書處”,現已恢復原名。
二十八、又一村:陸游詩:“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亭為正方形,單檐歇山造,解放後新建。“又一村”三字盛氏時即有,開始系指東面一片,即“花好月圓人壽軒”,“少風波處便為家”,“亦吾廬”這一範圍,後開闢西部,通常指西面一帶。因廣植
梅林,並有綠楊、桃杏、菜畦、豆架,富有田園風味,故名。
二十九、小桃塢:此處多桃杏,故名。建築五開間,其前附有二個耳室,解放後修建留園時增設,原為草頂,後改瓦。現為外賓接待室。
三十、至樂亭:《陰符經》“至樂性餘,至靜則廉”。昔
王右軍生平篤嗜種果,謂此中有至樂存焉。盛氏時亭外皆植果樹,園主取名“至樂”,即襲此意,主人能兼永叔右軍之樂,主人之
樂至矣。今果樹雖無,但此處景物疏朗,使人胸懷寬暢,心情快樂。亭為六合舍頂,系仿天平山范祠
御碑亭略變形而成,解放後重建。
三十一、舒嘯亭:
陶潛《歸去來辭》“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亭為圓形攢尖式。建築在西部土山上,下臨清流,藉以為名。盛氏時此處為“月榭星台”,解放後重建,改名“舒嘯”。
三十二、活潑潑地:
殷邁自勵詩“窗外鳶魚活潑,床頭經典交加”。此處鳶飛魚躍,天機活潑,藉以為名。建築為水閣形式,或稱水榭。單檐歇山造,四面環有走廊。盛氏時即有。
三十三、八角亭:此亭原在城內修仙巷,為宋氏園內之物,解放初修建留園時從宋宅內移入留園。因此亭為八柱八角,沒有新的題名,故通常稱為八角亭。地址在東園一角內。
三十四、南花房:此為培植花木暖房,前有生產場地約三畝。盛氏時就有。
三十五、北花房:在南花房北,解放後一直租給原園林職工居住。1999 年留園為整治周邊環境,動遷原北花房及周邊民居,改造並擴建了北花房,改造後的北花房建在半邊街一線上,沿街一排房舍為職工休息及存放農藥、工具場所,房前朝南為花卉生產場地,原北花房位置則為盆景工作場地。
三十六、君子所履:君子,為德者之稱;履,《說文》,足所依也。指此處為有德的君子涉足場所。建築為盛氏時所建,後毀。2000 年在原址上重建。建築為
方亭,單檐歇山造,亭西一片草地即“射圃”。
三十七、盛家祠堂:盛康在得留園後,於光緒十八年(1892)建立義莊,額為“龍溪盛氏義莊”,祠堂為義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坐落在留園大門西側。祠堂共分四進,前二進今闢為賣品部,後二進為樓,樓兩側建有烽火牆,樓下大廳今闢為留園展示館,展示介紹留園歷史和文化藝術。
三十八、住宅:留園住宅共有三處,一為留園路 400 號(原 86 號,今園林檔案館位置),盛康得園後購得,是老宅,光緒十三年宅中主廳翻修,結構一新,取名“永善堂”(參見香禪日記)。其地解放後為民居,宅地低於門前馬路 2 — 3 尺,曾見宅中井台邊半塊殘碑,已為居民用作洗衣之板,字跡模糊,內容為誥封某氏為
一品夫人。二為東宅,即劉恕住宅(筆者曾在其遺址見到一個明代鼓磴,黃石中空,疑此片住宅前身有可能是徐泰時舊居),同治十三年售於程氏,旋改建為
二程夫子祠,清末為盛氏所有(參見
姚承祖《營造法原》),抗戰時期,日寇強拆朱家莊一帶民居,擴充兵營,導致大批難民湧入,至解放初,建築已破壞殆盡,而宅中備弄變成通道,後稱之為五福弄。2000 年,留園整治周邊環境,動遷所有民居,今售票處、停車場、辦公大樓,就是在其遺址上所建。三為正宅,今盛家祠堂西側有南北二座樓,即是其正宅,按香禪日記,其宅與祠堂都是在光緒十四年八月起造,盛氏在留園的三處住宅,如今獨剩這處。
購物
微型雕刻:在蘇州的工藝美術品中,最精細微小的莫過於微雕了。微雕,就是用極尖細的三棱刀分別在竹、象牙,甚至頭髮上鐫刻出極細微的書畫、人物或詩詞,作品越小巧越顯得珍貴。
蘇裱:蘇裱是依附著書畫藝術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蘇州書法繪畫素負盛名,一幅好字或好畫,經托紙上漿、復以綾絹為邊,便猶如錦上添花,還便於作品的保存。
蘇州湖筆:湖筆與徽墨、宣紙、端硯一起被譽為“文房四寶”。18世紀後期湖筆從浙江吳興傳入蘇州,經過歷代制筆藝人的研究改造,逐步形成以尖、齊、圓、健為特點的地方風格。
交通
公交:可乘游1、3、5線或6、7、22、33、44、70、85、88、91、317路直接到
留園;也可乘101、103路在觀前街站轉乘游1路。
捷運:捷運2號線 (高鐵蘇州北站-寶帶橋南) 停石路站,出一號捷運口,過廣濟橋到留園路,向西600米步行至留園;也可乘捷運1號線( 鐘南街-木瀆) 至廣濟南路站轉乘捷運2號線到留園
門票信息
票價:淡季(每年1月、2月、3月、6月、11月、12月)45元,旺季(每年4月、5月、7月、8月、9月、10月)55元;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下學歷的學生憑真實有效的學生證半價優惠;70歲及以上老人憑高齡證或身份證、現役軍人憑軍人證、殘疾人士憑真實有效的殘疾證以及1.2米以下兒童免票。
深化交流合作
1961年,拙政園、頤和園、避暑山莊和留園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稱為“中國四大名園”。其中,拙政園、留園為江南私家園林的代表,頤和園、避暑山莊為皇家園林的代表,也是海內外遊客嚮往的旅遊景點。上世紀90年代,這四座園林先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0年起,四大名園攝影展(拙政園、頤和園、避暑山莊、留園),先後在上海圖書館,承德避暑山莊,北京頤和園,海南省圖書館,重慶等地展出。
2015年3月,“中國四大名園”——拙政園、頤和園、避暑山莊、留園代表在蘇州“聚首”。大家圍繞如何擴大遺產品牌影響、加強合作交流等進行了探討,並簽署了“四大名園合作框架意向書”。
在專題討論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圍繞“遺產園林的保護與發展”主題,就保護遺產園林與發展文化旅遊的關係、遺產園林的科學保護與精細化管理、遺產園林價值在新時代的體現等進行了研討和交流。下午,拙政園、頤和園、避暑山莊、留園四家園林管理單位,就如何相互藉助優勢平台等話題進行了討論,並形成了中國四大名園合作框架意向書。
中國教科文全委會秘書長杜越在會上表示,遺產保護與發展的理念在實踐中的體現和運用,需要各個遺產保護與管理單位之間加強信息的溝通、經驗交流、業務合作。